试论须弥山石窟的特点.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试论须弥山石窟的特点   [摘要]须弥山石窟坐落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区西北55公里处的须弥山东麓,现存经过编号的洞窟132个,由南北自然形成大佛楼、子孙宫、圆光寺、相国寺、桃花洞、松树洼、三个窑和黑石沟八个区域。须弥山石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须弥山石窟有许多和全国同类石窟不同的特点,本文对须弥山石窟的特点进行分析探讨,以期对今后此方面的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须弥山石窟;中心柱石窟;石窟遗址   [中图分类号]K87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4-0069-02   须弥山石窟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内最大的石窟群。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以特有的丹霞自然景观和丰厚的历史、人文景观以及它所具有的浪漫神奇色彩,吸引众多的人留恋往返,其雕像之美,让人称奇,更让人叹为观止,犹如步入了一座宗教与艺术的殿堂,被誉为“宁夏敦煌”。第5窟唐代弥勒大佛坐像,高20.6米,仪态威严、神情端庄,帛带袈裟、面庞丰腴,造像气势宏伟,雕凿技艺娴熟,是须弥山石窟唐代造像的代表,也是国内现存有数的唐代大像之一。第51窟内七尊6米高的北周坐佛,姿态优美,面容安详,以其雕刻之精美,规模之宏大,被国内文物专家称为“须弥之光“。   须弥山石窟现存洞窟162座,分布在由南往北自然形成的八个区域区,即大佛楼区、子孙宫区、圆光寺区、相国寺区、桃花洞区、松树洼区、三个窑区和黑石沟区。保存较为完好的造像500余躯,汉藏文题刻题记53则,碑刻3方,残碑13块,壁画20余平方米。在保存的500余躯造像和壁画、题记中,无论是佛教人物造像,还是彩绘壁画和佛教传说故事,都各自保留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无论是20多米高的大佛,还是只有0.2米高的供养人,都精工细雕,既有浮雕,又有近似于圆雕的高浮雕,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   须弥山石窟内涵丰富、艺术精湛,是石窟遗址的典型。但是该石窟由于地处偏僻,加之有关文献记载甚少,长期以来未被人们注意,直到20世纪50年代,随着文物考古事业的发展,才逐渐为人们了解与重视。1961年,须弥山石窟被公布为宁夏回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国务院将须弥山石窟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此,须弥山石窟的研究与保护工作得以真正开始。   须弥山石窟与其他大型石窟相比,在规模、数量以及保存的完好程度上有所不及。但是,须弥山石窟本身具有的独特性,使它在我国的佛教石窟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各时期洞窟分区开凿   须弥山石窟的分布有其鲜明的特点,就是开凿者充分利用须弥山优越的地质地貌,随山势迂回曲折,自南而北开凿,自然地形成了大佛楼、子孙宫、圆光寺、相国寺、桃花洞、松树洼、三个窑和黑石沟八个区域。每个区的石窟时代都各有侧重,如子孙宫区的南部和中部主要以北魏、西魏时期的洞窟为主。圆光寺区及相国寺区以北周时期的洞窟为多,隋代洞窟也分布在这里。大佛楼区、相国寺区及相国寺区以北周时期的洞窟为主,隋代洞窟也分布在这里。大佛楼区、相国寺区及桃花洞区主要是唐代的洞窟。松树洼、三个窑及黑石沟区除有个别是北朝时期的洞窟外,多为隋朝时期的小窟。   各时期的洞窟分区开凿的特点在各地石窟中是不多见的。一般石窟多连续开凿在一个窟面上。可能是因为各时期洞窟分区开凿的原因,须弥山石窟少有后代改建前代洞窟的例子,各期洞窟基本上保持了原貌。   (二)洞窟组合结构   北魏、西魏、北周时期,僧禅窟主要开凿在礼拜窟的周围,形成组合开凿的体制。它源于公元4世纪的克孜尔五佛堂寺院。在寺院中,有礼拜堂、讲堂、禅房、杂房等建筑,既方便僧人礼佛听经、参禅打坐,又照顾到了僧人的生活起居。这种组合结构的优越性比较明显,因此一直延续至唐代。   (三)“人”字形排水系统   须弥山石窟开凿在地质新生代早第三纪始新统的沉积岩上,山岩为中粗粒砂状结构,岩质疏松,容易遭受自然侵蚀,经不起雨水冲刷,严重时会导致洞窟溃塌。古代的匠师们在凿窟之前就考虑到了这点,所以在须弥山石窟的窟门上方,普遍凿有“人”字形排水防护沟槽,并且在沟槽的下端凿有盛水用的水窖窟。雨水可以顺沟槽直接流向水窖窟,既避免了雨水对石窟的直接冲刷,又解决了僧人们的日常用水。环绕圆光寺窟群上部的排水沟槽长达20余米,是开窟造像时附带的一项十分独特而又艰巨的工程。   (四)方木结构洞窟   被称之为“长安模式”的须弥山北周石窟,其特点之一是几个主要洞窟,如第45、46、51等窟采用了仿木结构,包括有斜枋、梁架、角柱、栌斗等等,其建筑之华丽,令人叫绝。这种仿木结构在中原石窟中未曾见过,中原石窟中的仿木结构一般是将龛做成屋顶形或在窟门外做窟檐,仅此而已。须弥山北周石窟仿木结构与此不同。它与麦积山第43窟,即西魏文帝乙弗后的佛窟有些相似。可见,北周的仿木架

文档评论(0)

gmomo-l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