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承接产业转移若干思考建议.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今年国家批准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给我省沿江城市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战略实施,800百里皖江必然形成百舸争流的局面。   皖江8城市间,竞相发展,竞争会更加激烈。   相对长三角,**位于皖江的末端,地理位置相对偏远,是为不利因素,如果我们在承接产业转移和城市间的竞争中善于把握时机、发挥优势、准确定位、趋利避害、加倍努力,让产业转移“蛙跳”到**,使**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大潮中实现末端起跳,追赶跨越马芜铜是完全有可能的。    一、我市在产业转移中的比较优势 1、容量大。   广阔的土地,充足的人力资源是**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   从人口资源看,**20xx年末户籍人口为613.89万人,位于皖江8城市第一位。   其中,20xx年末劳动力资源数为478万人,从业人员数为416.7万人,正适合劳动力资源密集型产业的转移。   从土地资源看,**土地面积位于8市之首,有长达近500里沿江岸线,沿江土地面积更是无与伦比。   据有关报道显示,困扰长三角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地荒,情况严峻到浙江的工业用地已接近用完,按照“十一五”产业发展规划,上海的工业用地缺口达7.4万亩。   在长三角,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出现向欠发达地区购买土地指标的情况,我省马鞍山和铜陵也存在这方面短处。    城市指标名 **池州铜陵芜湖巢湖宣城马鞍山滁州 国土面积(平方公里)15398827211133317939412323168613523 市区面积(平方公里)8212432350720203126213401404 总人口(万人)613.89158.9373.89230.79456.8276.75128.1447.37 辖县(市)个辖区个 2辐射宽。   **是长江流入安徽的第一座城市,位处皖鄂赣三省交界自古有“吴楚分疆第一州”之称。   **自古是长江中下游商贸中心城市,曾经百年省会商贾云集,至今区域影响力亦非一般城市能比。   仅举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一例,20xx年**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241.76亿元,排沿江城市群第1位,须知**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在省内九市中处于第6位,仅比滁州高164元,比宣城高609元,与马鞍山,合肥,铜陵 芜湖相差较大。    指标名称**池州铜陵芜湖巢湖宣城马鞍山滁州合肥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24191284815173149391304411810183301225515591 为什么**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如此之高,足见其对周边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这是吸引产业转移的一个有利条件。    3、交通便。   **现有有206、105、318国道,合安高速、沪蓉高速贯穿其境,并通过**长江大桥与南沿江高速贯通;合九铁路贯穿**及所辖六个县市;民航开通已有近20年历史;长江黄金水道**港口群更是闻名遐迩;当前**的交通又处在一个新的飞速发展时期,南京至**高速铁路已经动工,合武高速**段正在加速建设,东香高速公路**段正在筹划中,建成后**江面将出现三桥并驾齐驱的景观。   五年内,一个以**城市为核心区,以高速公路、城际铁路、国省道改造和长江黄金水道建设为重点,高速公路网、铁路网和民航“空中走廊”以及新型长江港口群,“一横两纵”的油气管道运输网,水陆空联运的区域性立体交通体系必将形成,届时抵达上海及皖鄂赣浙苏五省省会城市将不出三个小时。    4基础实。   一是资源优势。   **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八百里皖江,**占了六成多,其中深水岸线上百公里。   地表生物资源达两千余种,盛产优质粮棉油、茶叶、蔬菜和水产品,地下石灰石、大理石、花岗岩等金属和非金属矿藏达70多种。   **能以、优质的农产品基地、丰富的能源原材料等资源,为长三角提供重要的腹地支撑,与东部地区形成产业优势互补。   二是产业优势,经过多年的发展,**经济结构明显改善,三次产业比例达到19∶46∶35,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是全省重要的石油化学工业、机械工业、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纺织品加工业基地,长江中下游重要的粮棉油、水产品和畜禽生产及加工基地,也是沿江著名的商埠。   三是人文优势。   **既是古皖文化、禅宗文化、戏曲文化、桐城派文化的发祥地,又是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发源地,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天柱山为龙头的皖西南旅游区已成为全省第二大旅游经济区。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人文影响力、文化竞争力在东向发展中大有作为。   四是人力资本优势。   **素有崇文重教的传统,基础教育力量雄厚。   *

文档评论(0)

duyingjie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