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伤口的去污洗消 第一步:救援人员首先对伤员进行全身及伤口放射性污染检测。 第二步:发现伤员衣服污染,抢救人员立即剪开衣裤,按操作程序,换去污染衣服和床单,再次对伤口进行放射性污染监测。 脱下的衣服应放置在可密闭容器中(例如塑料袋),每一个容器都贴上标签,写有病人的姓名、地点、样品名称、收集时间和日期,并且醒目地标注:“放射性--勿扔掉”,以便进一步鉴定放射性核素种类等。 第三步:换去污染衣服和床单后,救援人员脱去外层手套。 第四步:对伤者的创面周围从外向内进行皮肤无菌消毒。 第五步:用无菌生理盐水对伤口进行冲洗;用血管钳夹除伤口内的污染物,用干纱布沾干术区,作为生物样品留存;进行采样分析,以确定污染水平和放射性核素种类。 第六步:在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下进行伤口清创,并按放射性污染手术处理规程,每进一刀,更换一次刀片,然后测量污染程度,避免因手术器具导致的污染扩散。每次去污后进行表面污染检测,达到去污效果后进行消毒、包扎。 第七步:对患者耳道、鼻孔、口角用棉签擦拭,并将擦拭物置于试管中,以便进行放射性分析和剂量估算。 第八步:对损伤人员进行转送,伤员转送前需用无纺布包裹,防止伤员在交接过程和转送途中发生间接放射性核素污染。交接伤员时应将全部临床资料(包括检查检测结果、留采的物品和采集的样品)和身份证明等随损伤人员同时后送。 3、防护装备的脱除程序 脱去外层手套——解除袖口及裤管口封带——摘去个人剂量计——防护服脱裤至膝盖下——坐在边界线清洁处的凳子上脱下裤子——除去防护帽子、眼镜和口罩——除去鞋套——除去内层手套(以上衣物均留置在污染区器具中)——测量鞋底后跨过控制线——进行个人全身体表测量 4、体表污染的检测方法 第一步:将探头用塑料薄膜包裹以防污染,仪器在质量控制(QC)检查后先测污染检测点的本底。 第二步:在污染探测器离被测人员的衣服和皮肤1cm处进行检测(检测a污染时距离控制在0.5cm,注意不要接触衣服和皮肤)。监测在声显状态下从头顶开始,探头在身体一侧沿脖子、领子、肩臂向下至鞋;测量腿时应测两侧;测身体的前胸和后背。特别注意脚、臀部、肘部、手和脸部。 探头的移动速度约5cm/s,皮肤和衣服测量结果按100cm2平均,手和手指分别按30cm2和3cm2平均。 在紧急情况下应先检测皮肤。在检测皮肤时应脱去受检者外层衣服,因为大部分污染在衣服上,脱换衣服时应戴手套,避免二次污染,换下衣服以后再检测。(提示:a.确保脱衣和冲洗时受检者保温:b.控制去污后的流出液避免污染干净区域) 五、操作演示 模拟场景 (对一例下肢外伤患者进行现场去污处置和后送) 1、救援人员进入现场:演示个人防护装备的穿戴。 2、担架伤员抬入现场:演示对担架伤员进行体表和伤口去污洗消及创面的医学紧急处治和后送。 3、救援人员准备退出:演示个人防护装备的脱除。 4、救援人员撤离:演示撤离时对体表污染的检测等。 核与放射突发事件现场分区和控制点设置 * 放射性污染的现场应急处置 核和放射事件的医学应急救援和其它类型的医学救援之区别,在于救援的对象有无放射性污染或放射性损伤。面对这类特殊伤员,对参与现场救援的医护人员不但要求具有常规医学救治经验,而且必须掌握去污、防护等特殊的救援方法和技能。 一、行动准则 抢救生命 去除污染 自我防护 快速撤离 救援人员进入现场后,将面对多方面的污染: 1、救援场所辐射环境的污染; 2、从污染区送来患者的体表和衣物的污染; 3、担架伤员的伤口局部污染; 4、救援人员在工作中受到周围环境和接触伤员时受到的自身污染。 如何应对和处置以上污染是我们需要探讨的中心议题。 二、区域设置(辐射环境) 内部警戒边界 医疗响应基地 去污区 放射评 估基地 出入和污染控制点 外部警戒边界 安全边界100μSv/h或安全距离 出入控 制点 风向 核与放射突发事件现场分区和控制点设置 安全边界或安全距离不是用尺度来衡量的,而是以核事故的严重程度与核泄露的影响范围造成的周环境辐射剂量水平来决定。离事故区距离太远,不利于伤员抢救,距离太近又会对救援人员造成危害,一般来说,医疗救援区应设立在辐射环境水平小于100μSv/h 的区域,也就是说救援人员在正常情况下,在此工作滞留不超过10小时,所受剂量控制在1mSv,是比较安全的。 三、人员职责 防护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