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膜生物处理器MBR净化太阳能板切晶制程废水之研究.pptVIP

薄膜生物处理器MBR净化太阳能板切晶制程废水之研究.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薄膜生物處理器(MBR)淨化太陽能板切晶製程廢水之研究 班級:四環四A 學號:4960N026 姓名:王翰偉 摘要 太陽能板電池製造過程包括清洗、擴散、網印或蒸鍍、薄膜電池等製程,會有各類酸鹼廢液如檸檬酸、氫氟酸、硝酸、硫酸、磷酸、鹽酸及氨等及酸鹼廢水或氟系廢水產出,傳統大多以化學混凝程序來進行處理,但處理後之化學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仍偏高,故本研究目的為將太陽能板切晶製程廢水經過化學混凝沉澱後之出流水再導入薄膜生物處理程序,藉由模廠之實際運作來評估系統之處理效能及其未來應用之可行性。模組經過四個月連續操作測試,生化需氧量(Biological Oxygen Demand, BOD)去除率可達 90.3% ~ 98.5%,而COD 去除率也高達 93.3% ~ 98.4%,放流水水質皆符合科學園區納管標準。 一、前言 人類發展太陽能板電池最終的目標,就是希望能取代目前的石化能源例如石油、天然氣、煤等。太陽的能量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從太陽表面所放射出來的輻射能量,換算成電力約3.8×1023 kW;若太陽光經過1.5×107公里的距離,穿過大氣層到達地球的表面也約有1.8×1014 kW,其能量約為全球平均電力的十萬倍。若能夠有效運用此能源,則不僅能解決消耗性能源的問題,並且連環保問題也可一併獲得解決(益通光電網頁)。 台灣投入太陽能板電池的發展始於1970年代的石油危機時期,直到近年來政府大力提倡節能減碳及綠色能源政策,大量的鎂光燈焦點聚集在太陽能產業上,成為新一波發展的重點。太陽能面板生產製程包括清洗、擴散、網印或蒸鍍、薄膜電池等製程(圖1)(陳子泰,2008),會有各類酸鹼廢液(檸檬酸、氫氟酸、硝酸、硫酸、磷酸、鹽酸及氨等)及酸鹼廢水或氟系廢水產出(經濟部工業局,1995),故需規劃相關廢水處理設備,將其廢水處理達法規標準後始能排放。太陽能板產業前段製程(切晶/洗淨製程)之廢水處理流程大多採傳統化學混凝沉澱方式(圖2),往往處理效果不彰,造成化學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排放異常,超出科學園區納管標準450 mg/L。 無論在新建或既有廠擴建改善,薄膜生物處理器(Membrane Bioreactor,MBR)是較佳選擇,因MBR處理單元占地小、處理水質佳及操作成本也較低,所以MBR是未來廢水處理發展趨勢。MBR主要結合傳統的活性污泥程序(ActivatedSludge Process, ASP)及薄膜分離(Membrane Separation),廢水經處理後可產生高品質的放流水。 薄膜生物處理技術近幾年在國內外快速發展,在不到十年之間,MBR 已從實驗室研究規模發展至超過 10,000 m3/day 之實廠應用規模,然而在國外早在 30年前,Dorr Oliver 及 RHONE 兩家公司提出應用薄膜模組取代二級沉降槽之兩項專利,此技術受限於薄膜材質及種類限制,先期主要應用於小型廢水處理系統為主,無法廣泛應用於一般廢水處理廠,直到 Yamamoto et al. (1989)提出新一代MBR 系統,可大幅增加膜管比表面積,降低膜管初設成本,提升 MBR 的處理效益。 MBR 依 其 薄 膜 放 置 位 置 可 區 分 為 兩 類 , 傳 統 式 MBR 及 浸 入 式(immersed)MBR,其構造如圖 3 中所示(Cho et al., 1999)。傳統式 MBR 是將活性污泥在高流速(通常大於 2 m/s,有時大於 4 m/s)流速下,用泵浦將污泥抽至管狀(tubular)或平版(flat sheet)模組中,會產生較大壓降及較高過膜(trans membrane)壓力,為一種典型掃流式(cross flow)模組。浸入式 MBR,是將薄膜浸沒於曝氣槽中,兩者最大差異為傳統式 MBR 能源消耗較高且通量也較小,整體效益較浸入式 MBR 差。 表 1 為傳統式及浸入式 MBR 之特性比較(Cho et al., 1999),在流通量、積垢控制、能源消耗、改裝及操作彈性等方面,傳統式 MBR 優於浸入式 MBR,但因薄膜技術不斷的發展配合浸入式 MBR 使用,大幅提昇薄膜表面積克服流通量的問題,亦可以改善積垢產生,甚至降低能源使用,相對整體操作成本也大幅降低。 表 2 及表 3 為 ASP 及 MBR 系統之比較,兩者最大差異為反應槽中污泥濃度,ASP 系統中之污泥濃度為 3,000~5,000 mg/L,而 MBR 系統污泥濃度則可高達 5,000~30,000 mg/L,由於污泥濃度高,相對可以縮短水力停留時間(HydraulicRetention Time, HRT),以節省反應槽體積。 MBR 系統係藉由薄

文档评论(0)

niupai1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