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章 污染气象与烟气的高空排放 二、主要气象要素 1、 气温:距地面1.5m高处百叶相内观测到的温度 T(K)=t(℃)+273.16 2、气压:大气的压强,1 Pa=1 N/m2; 1atm=101325Pa 3、气湿: 空气中水汽含量. (1)绝对湿度;(2)相对湿度;(3) 露点 4、云:漂浮在大气中微小水滴或冰晶汇成的物质。 (1)云高;(2)云量;(3)表示方法 5、风:风在水平方向上的运动 (1)产生原因;(2)风向;(3)风速 6、湍流:大气的不规则运动:机械湍流、热力湍流 7、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间的夹角。 8、太阳倾角:地球赤道平面与太阳和地球中心连线的夹角 3.2 大气的热力过程 一、太阳、大气和地面的热交换 二、气温的垂直变化 1、气温直减率(r): 指单位高度(100米)气温的变化值。 2、干绝热直减率(rd): 干空气块绝热上升或下降单位高度(100米)时,温度降低或 升高的数值。简称干绝热直减率. 3、大气的温度层结: 气温按垂直高度的分部规律。 4、逆温: 气温沿高度增加而升高,与正常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相反。包 括:辐射逆温;下沉逆温;平流逆温;湍流逆温;锋面逆温 辐射逆温 下沉逆温与平流逆温 三、大气的稳定度 1、大气稳定度:垂直方向上大气稳定的程度。 2、大气稳定度的判别 (1) r>rd 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 (2) r = rd 大气处于中性状态; (3) r<rd 大气处于稳定状态. 例:在高塔下测得下列气温资料,试计算各层大气的气温直减率,假定气温干绝热直减率为0.98℃/100m,判断各层大气稳定度. 高度Z/m 1.5 10 30 50 气温T/K 298 297.8 297.5 297.3 3、大气稳定度的分级 (1)帕斯奎尔法 ①需要的气象要素:地面风速;太阳辐射状况;夜间云量 ②稳定度分级:A—F六个级别 (2)特纳尔法 ①需要的气象要素: 太阳倾角;太阳高度角;云量;地面10m风速 ②步骤: A,根据观测日期确定太阳倾角 B, 根据当地经纬度、观测时间和太阳倾角确定太阳高度角 φ-当地地理纬度;λ-当地地理经度;t-观测时的北京时间; δ-太阳倾角 C, 根据太阳高度角和云量确定太阳辐射等级 D, 根据太阳辐射等级和地面10m风速确定大气稳定度级别 四、烟流形状与大气稳定度的关系 3.3 地形、地物对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一、地形对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1、海陆风 2、山谷风 二、地物对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1、城市热岛环流 2、背风涡旋 3.4 烟气在大气中扩散的计算 一、湍流扩散统计理论 1、扩散的要素: (1)风:平流输送为主,风大则湍流大; (2)湍流:湍流扩散比分子扩散快105~106倍 2、扩散的规律: 二、实用的高斯扩散模式 1、坐标系:右手坐标系 2、高斯模式的四点假设: (1)污染物浓度在y,z轴上的分布符合高斯分布(正态分布); (2)在全部空间中风速是匀速的,稳定的; (3)源强是连续均匀的; (4)在扩散过程中污染物质的质量是守恒的。 3、无限空间连续点源的高斯扩散模式 C(x,y,z)=A(x)e-ay2e-bz2 a=1/(2σy2); b=1/(2σ z2); A(x)=Q/(2πu σ y σ z) Q-源强,污染物排放速率,mg/s或g/s; u-排放口处的平均风速,m/s; б y ,бz-横向和纵向扩散系数, m x-下风向任一点距污染源的距离,m; y-下风向任一点距xoz平面的距离, m z-下风向任一点到地表面的距离, m 4.高架连续点源的高斯扩散模式 (1)公式推导: 实源: C(x, y, z, H-z) 虚源: C(x, y, z, H+z) 实源贡献浓度: 虚源贡献浓度: 高架连续点源实际浓度: (2)地面浓度模式 (3)地面轴线浓度模式 (4)地面最大浓度 ①最大浓度: ②出现地点: 5、地面连续点源的高斯扩散模式 例3-1 :某污染源二氧化硫的排放速率为80g/s,有效源高为80m,烟囱出口处平均风速为4.6m/s,在当时的气象条件下,正下风向500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