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人为何有时候害怕孤独_范文.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9年人为何有时候害怕孤独?范文    篇一:人为什么害怕孤独 ?    人为什么害怕孤独 ?    ——兼论“三顾茅庐”是真还是假 ?    欧阳君山 ?    2012-08-28 ?    孤独据称是航天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孤独为什么可怕呢?答案就在于“注目礼”!注目礼表明人最需要的东西乃是人,与此相应,人最害怕的东西就是孤独,这也是人为什么要做社会人原因。由此还可以给一个定义:所谓孤独,就是长时间得不到注目礼滋润的感觉。 ?    ——题记 ?    “注目礼”的意思极其简单,就是循环论证非法,这是最基本的逻辑,而且最最基本的,如果连循环论证非法也不承认,人类的思维世界无疑要掉入无序的深渊。具体到人,注目礼的意思就是人不能自己评判自己,很简单,自己评判自己就是循环论证。这正是人为什么需要和追求注目礼的根本原因,哲学家霍尔巴赫说:“在所有东西中间,人最需要的东西乃是人。”如果没有别人,“我”是谁呢?“我”的意义在哪里呢?“我”的价值有多大呢?没法说! ?    人最需要的东西乃是人,与此相应,人最害怕的东西就是孤独,这也是人为什么要做社会人原因。据说,宇航员飞天都备有自杀工具,以防止可能的孤独的煎熬。2004年2月初,一个叫弗朗西斯?茹瓦永的法国人创造了一项单人驾船环游世界的最新纪录。这不是没有代价的,茹瓦永坦言,在73天的航行中,孤独感无法抑制,几乎使人窒息。由此可给一个定义:所谓孤独,就是长时间得不到注目礼滋润的感觉。 ?    孤独为什么可怕呢?难道人真的连孤独也不能超越?人也太没出息了吧?不能不提到一个“牛”人——诸葛亮。诸葛亮近乎神,不是说他神机妙算,而是他一亮相就神龙见首不见尾,乃刘备三顾茅庐而请。似乎不是诸葛亮需要注目礼,而是注目礼需要诸葛亮,果其然乎? ?    史学界目前主要是两种看法:一种是刘备主动登门,诸葛亮感动,三请乃出。依据之一是《三国志?诸葛亮传》的记载:“凡三往,乃见。”另一个依据是诸葛亮《前出师表》中的自述,明明白白地点出前因后果,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应该从此而出。 ?    另一种看法则是诸葛亮送货上门,应聘自荐,刘备器重,受邀而出。主要依据是《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的注解:“亮乃 ?    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显而易见,刘备当时对诸葛亮并不太“感冒”,近乎不理不睬。 ?    但三顾茅庐并非一致通过,质疑者不少,有的甚至说诸葛亮自导自演。的确,就刘备和诸葛亮当时的实情而言,刘备固然需要诸葛亮,但诸葛亮更需要刘备。毕竟刘备当时“天下谁人不识君”,不仅号称汉室正胄,而且也算身经百战。就是年纪也差一大把,第一次见面,备大约46岁,而亮不过26岁。 ?    最重要的是,诸葛亮需要出山,《三国志》说得分明,“每自比管仲、乐毅”——真的不求闻达,何有此比?真的不求闻达,何以通晓天下?隆中一对,让刘备折服,明显是有备而来嘛!从诸葛亮出山后的作为看,鞠躬尽力,死而后已,并不就怎么超凡脱俗,甚至也可说凡夫俗子一个。某些方面,诸葛亮还表现出偏执,以至有人批他穷兵黩武,最明显的当然便是有点自不量力的“六出祁山,光复汉室”。 ?    现在的问题是:既然诸葛亮更需要出山,更需要刘备,又何以三顾茅庐之说广为流传?可能还有别的因素,比如以讹传讹,甚至也可能出现历史的选择性过滤。但综合起来考虑,易中天先生提出的假说应该可信,简单地说就是:诸葛亮先向刘备自荐,但一时没引起重视,由于的确称得上“卧龙”,而且人缘也不错, ?    获得当时的文人士子反复推荐,遂引起刘备重视,最后发现诸葛亮确是个人才,遂多次上门请教治国之策,终致相互欣赏,成鱼水之交。 ?    一定程度上,三顾茅庐是真是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应该看透人性的真假。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毫不客气地指出:“如果可行,对一个人最残忍的惩罚莫过于:给他自由,让他在社会上逍遥,却又视之如无物,完全不给他丝毫的关注。”如果诸葛亮不出山,一生逍遥于南阳,岂不是对他本人最大也最残忍的惩罚? ?    地球对人存在巨大的吸引,但由于习以为常,人们觉如不觉,可一旦要走出地球,巨大的吸引就像是一只大手,紧抓不放。如果说地球是有形的地球,社会正是无形的地球,也对人存在巨大的牵引,但由于习以为常,人们也觉如不觉,可一旦要脱离社会,巨大的牵引也像一只大手,紧抓不放,怎么离也离不开——诸葛可以躬耕于南阳,可何曾摆脱得了社会引力? ?    本文刊发于香港《成报》2012年8月

文档评论(0)

177****875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