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原子碰撞.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物理專文 巨磁阻物理之歷史與展望 ──從 2007 年物理諾貝爾獎談起── 文/張慶瑞,蘇又新 前言 濺鍍,雷射剝離法,分子束磊晶,化學氣相沉積等, 一步步引領出奈米技術的發展與成熟,促使科學家能 在多年的期盼下,2007 製造許多新穎的材料,發現 GMR 效應的磁性多層膜 年物理諾貝爾獎終於如預期 結構便是引人注目的其中一項。在金屬多層膜製程 般的頒給巨磁阻 (GMR) 效 中,通常採用矽,二氧化矽,氧化鎂或是氧化鋁作為 應。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 基底的選擇,並且不同金屬層之間許多的晶格參數必 獎委員會將諾貝爾物理獎授 須相互匹配。艾爾伯、費爾教授以及彼得、葛倫伯格 予現齡七十歲的法國巴黎第 教授兩組研究團體分別獨立的合成出鐵鉻多層膜結 十一大學第的艾爾伯、費爾 構 (Fe/Cr)n ,與鐵鉻鐵三明治結構 Fe/Cr/Fe ,鐵與鉻 (Albert Fert) 教授和六十九歲的德國尤利希研究中心 都具有相同的體心立方晶格結構 (bcc) ,並且都有相 的皮特、葛倫伯格 (Peter Grünberg) 教授,以表彰他 似的晶格空隙。除此之外,為了使 GMR 效應能更為 們在 1988 年分別發現『巨磁阻效應』的貢獻,以及 顯著,傳導電子的平均自由路徑必須大於多層膜結構 在磁性紀錄技術產生的重大影響。巨磁阻發現至今二 中間所夾的非磁性金屬層的厚度,此厚度大約為數個 十年,並開啟了自旋電子學,得到諾貝爾獎並無爭 奈米長。 議,唯一讓人較意外的是 IBM 的帕肯沒有分享此榮 耀,讓人覺得頗為訝異。磁性領域有部分學者認為若 非帕金發現室溫巨磁阻,則巨磁阻的發展並不會像目 前這樣重要。 從 1970 年代至今,許多技術上的突破,例如: 張慶瑞教授 台大物理系 e-mail: crchang@phys.ntu.edu.tw 葛倫伯格與費爾 ■110■ 物理雙月刊(卅卷二期) 2008 年四月 物理專文 兩組研究團隊分別對各自的磁性多層膜系統在 巨磁電阻 (GMR, Giant Magnetoresi

文档评论(0)

136****378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