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红色足迹寻访
围子初中 八年级三班 李芳菲
阳光普照,四处显现出祥和而热闹的景象。我和几个同学便开始了县内的红色足迹寻访。
为了纪念反对压迫和追求解放而牺牲的革命烈士,昌邑建立了革命烈士陵园,这不仅是为了传承无私无畏、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而且是教育后人爱国爱家的基地。所以我们首先探访的是兴国革命烈士陵园。当我们来到陵园时,一簇簇庄严而神圣的烈士雕像展现在我们面前,每个人脸上都充满严肃而凝重的神情。这里镌刻着英勇的烈士们的雕像,也闪耀着那些无名儿女的无尚光荣。我们往里走,迎面的是一个个介绍烈士的展台,上面介绍了他们的革命生涯和事迹。他们中有的是朴实的农民,有的是尚未毕业的学生,有的三尺讲台前的老师……但是他们都选择了一条流芳千古的革命道路。
带着对革命前辈的无限景仰,怀着对萧华等将军的缅怀,我们紧接着探访了兴国将军馆。这里存放着将军们的遗像,那一幅幅图片、一段段文字都记录着他们在血与火的岁月里顽强拼搏、英勇抗争的光辉历程。
昌邑退伍军人杨智忠守护着720位烈士,已为7人找到家
潍坊昌邑市饮马镇烈士陵园管理员杨智忠是一名退伍军人,也是一名普通的守墓人。守墓13年来,他将陵园管理得井井有序,还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重新核对烈士档案和信息,遍访多处战役遗址,为墓地里有姓名的烈士寻找家人和故乡。9月4日,了解到,今年67岁的杨智忠已经为陵园里的7名烈士找到了家,他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为更多烈士找到家,让烈士魂归故里。
精心管理,陵园内干净整齐
9月4日上午,记者来到昌邑市饮马镇烈士陵园,烈士陵园远离闹市区,里面长满了高大的松树和柏树,显得格外安静肃穆。陵园西侧有三间小屋,看上去像是刚修缮过。走进小屋,烈士陵园的管理员杨智忠正坐在茶几前,手里拿着一支笔,记录着烈士的信息。
看到记者到来,杨智忠放下手中的笔,向记者介绍起了这里的情况。饮马镇烈士陵园位于饮马镇西南侧的农田里,占地约30亩,由他和老伴两人管理着。
今年67岁的杨智忠家在昌邑市饮马镇曹家庄,是一名退伍军人。他在这里看守墓地已经13年,13年来,杨智忠与老伴为看守陵墓吃了不少苦,但从未向任何人抱怨过。
在杨智忠的带领下,记者来到烈士陵园的北侧空地上,这里有720个干净整齐的烈士陵墓,每个陵墓的情况,杨智忠早已熟记在心。
杨智忠告诉记者,陵园里的烈士大多是在1997年解放战争中牺牲的,当年在昌邑南部、青岛平度西部爆发了丈岭、岞山、三合山战役,不少烈士在这些战役中牺牲。
记者注意到,不少墓碑已经出现了裂缝,上面有混凝土修补过的痕迹。“我刚来饮马镇烈士陵墓的时候,墓地里很多墓碑都已经断裂了。我利用闲暇时间,把所有断裂的墓碑修补好了。”杨智忠对记者说,除此之外,每当看到墓碑上有尘土,他都是用扫帚和湿布进行清理。
决定守墓,曾遭到家人反对
杨智忠告诉记者,他的父亲参加过解放战争,他小时候经常听父亲讲关于战争的故事,他的几名兄弟也当过兵。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杨智忠从小就对抗战、解放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充满了敬佩之情。
1965年12月,刚满18周岁的杨智忠便报名参军,1969年,杨智忠退伍后,便回到老家务农、打工。这样的生活一过就是30多年。
2001年10月份,饮马镇烈士陵园的管理员由于身体不好,打算回家养老。“烈士陵园的管理部门想重新找一名管理员。”杨智忠回忆说,他得知此事后,便主动向昌邑市民政局做了申请。
“我当时已经59岁了,儿子们都已经成家立业,我也没有什么牵挂,就做出了到烈士陵园看守墓地的决定。”杨智忠告诉记者,他自己没有上过战场,墓地里的烈士都有英雄故事,让他充满敬仰之情。
这个决定却遭到了家人的一致反对。“孩子们担心我和老伴来到这里后遭罪,所以不支持。”杨智忠回忆说,他理解孩子们,但是这些没能改变他来看守墓地的决心。他告诉孩子们,墓地里的烈士为今天的美好生活献出了生命,总要有人来看守陵墓的。
住所简陋,晚上点蜡烛照明
杨智忠至今都记得走进饮马镇烈士陵园的那一瞬间。2001年10月20日,当杨智忠和妻子推开烈士陵园的大门时,眼前的一幕让他惊呆了,里面全是杂草。“尤其是埋葬烈士的墓地里,杂草几乎遮盖住了所有陵墓。”杨智忠告诉记者。
除此之外,陵园西侧的小屋非常破旧。“小屋里比较简单,除了有个土炕外,卧室外就是锅台。十几年来,我和老伴都是在锅台上吃饭。”杨智忠对记者说。
因为陵园距离居民区比较远,这里没有自来水和电源。杨智忠只能骑三轮车去接水,晚上点蜡烛照明。“条件艰苦是难免的,既然已经决定了在此看守陵墓,就不能半途而废。”杨智忠说。
条件苦还是次要的,最令人恐怖的是,由于陵园内到处长满杂草,草丛里面有很多蛇。杨智忠的妻子于爱云回想起刚来烈士陵园的情景,仍心有余悸。“当时这里荒无人烟,晚上经常听到猫头鹰和耗子的叫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