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物理雙月刊(廿七卷三期)2005年6月
PAGE 475
從布朗運動到液體微觀動力
文/溫偉源、伊林
愛因斯坦所發表的三篇曠世巨作迄今已有100週年。其中一篇關於布朗運動的論文雖不若另兩篇關於光電效應及特殊相對論的文章為一般民眾所熟知,其對物理的影響卻是相同深遠。愛因斯坦為布朗運動這個現象做出了理論的架構,同時也拓寬了統計物理的新疆界。布朗運動在1828年由比利時植物學家布朗(Robert Brown)發現。當他在顯微鏡下觀測花粉在水里的運動軌跡,發現花粉運動呈現有趣且複雜的行為。他做出結論:『當我仔細檢視在水裡的顆粒的行為模式,我發現大部分的顆粒有明顯的運動。這些運動讓我認為他們並非來自水的流動或蒸發,而是來自顆粒本身。』他起初認為所觀測的顆粒行為是有機微粒如花粉獨有,因此認為應是其中的”原生分子”(Primitive molecule)所致,造成花粉進行集體游動(Swarming)等複雜行為。後來陸續的研究發展揭示無機微米顆粒也可有類似運動,布朗更大膽的認為他找到了所有的物質進行微觀運動的原動力。
然而後續的發展似乎讓這個想法難以立足。在愛因斯坦發表他的布朗運動理論前,有許多的實驗工作對上述問題進行探究。漸漸的大家發現似乎流體的性質如溫度,所用流體之選擇和顆粒的大小對其運動的影響比所選之顆粒種類來的重要。其中最值得一題的工作是由里昂的Gouy所作。他在1888年的論文中以精確的實驗歸納出此類的運動乃是與微米顆粒的大小有很大關係,同時也排除了當時其他一些臆測如強光或電場驅使等效應。尤其重要的是他也是第一位將微米顆粒運動歸功於周遭液體分子熱運動且量測得出不同的顆粒的運動速度約為液體分子運動速度的一億份之一。另外後續有Exner經實驗量測得運動速度與顆粒直徑成反比並與溫度成正比,只可惜他誤把所觀測微粒速度當作液體的速度而造成其估算值差了許多數量級。無論如何,經過超過半個世紀的研究,儘管實驗上的理解大致抵定,完整的理論還要等到愛因斯坦的工作才算完成。
愛因斯坦一生似乎鮮少閱讀別人的研究論文,對所處理的問題之發展現況也常是不甚了了。在他1905年關於布朗運動的論文中,他甚至如此說:『在此文中我將會根據熱的分子運動理論研究在顯微鏡下微觀尺度粒子的運動……也許這些粒子的運動與所謂的布朗分子運動是相同的……然而我所有的有關於後者的資訊太過於不精確,我想我不能對此多加判斷了。』,即可見當時愛因斯坦對上一段所論及的實驗進展並不知曉。後來在1906年他的下一篇論文裡,他在開場說道:『在我的文章問世不久之後……Jena 的Siedentopf告訴我關於他和其他的一些物理學家,如在里昂的Gouy教授早已通過實驗確定所謂的布朗運動其實是由液體分子的熱運動所造成的……我在上一篇文章的理論工作中所描述的顆粒運動不僅在性質上,甚至在運動軌跡的數量級都與所謂的布朗運動吻合……』隨後他又寫了三篇相關論文,奠定了我們現在對布朗運動瞭解的基礎。
愛因斯坦從一維隨機走動(Random Walk)的數學框架開始,計算以每一次單顆水分子對微粒碰撞造成在空間某一方向作向左或向右固定位移l的假設下,在一段時間t後微粒在許多水分子隨機碰撞造成平均總位移x = 0,而其均方位移與時間t成一次方正比,既x2 = 2Dt,其中D即為巨觀量測之擴散係數。結合經典熱力學中的波茲曼分佈,再計算水分子在一定溫度T下的速度分佈下,其作用在一顆微米尺度a之微粒之速度為6πη a,可量得其擴散常數D=KT/6πηa,其中η為巨觀黏滯係數。由以上公式,我們可以瞭解在水里的微粒的運動其實是周遭水分子在熱擾動下隨機推擠碰撞的結果。透過量測均方位移x2 = 2 KT t /6πηa我們可將微粒的運動與巨觀的溫度及黏滯係數作關聯。以上關係被廣泛的稱為擾動─耗散關係 (Fluctuation-Dissipation Relation)。
事實上上述公式成立的條件必須在熱平衡下,意即所觀測時間尺度遠比詳細分子動力來的長。微米顆粒相較周遭液體分子遠大許多,其同時所遭受到液體分子碰撞數目亦很多。在一定的溫度下,依照平衡統計,我們可知液體分子的速度分佈是一高斯分佈(Gaussian Distribution)。微米尺度顆粒位移展現的動力所反映的乃是這些速度分佈下液體分子在平衡時間尺度以上隨機碰撞疊加的結果。一旦超過平衡時間尺度,我們所能觀測到的動力學將只會呈現單一時間尺度,意即在公式裡的擴散係數D乃是在如此長時間的量測時間尺度下唯一展現的時間尺度,這也是為甚麼愛因斯坦的計算得以成功的原因。然而詳細的液體分子動力似乎不應只有一種簡單的方式,所展現的時間尺度也不應只有一種。試想數以億萬計的水分子以最近距離排列方式靠攏並在熱擾動下移動,可以想像在達到熱平衡之前的運動必定不可以獨立顆粒在等效場運動的方式來描述,其中所含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