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最新整理初中初二上册语文《蜡烛》教案
教师寄语: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学习目标 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 教学重点 透过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 教学难点 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学习过程 一、积累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拂( ; ;)晓 ; ; ;瓦砾( ; ;) ; ; ; ; ; ; ; ; ; ; ;地窖( ; ;) 鞠( ; ;)躬 ; ; ;颤( ; ;)巍巍 ; ; ; ; ; ; ; ; ; ;更( ; ;)夫 2.解释词语 拂晓: 精疲力竭: 名副其实: 颤巍巍: 肃穆: 二、自主探究 1、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它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2、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一)找出精彩描写,品析人物形象美。 1.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未说一句话,作者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展开想像,推想文中老妇人的心理活动。 2. 谈谈对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 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品味语句,体味文章意蕴美 1.路并不远,一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了三次。最后,她总算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她已经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也许有一小时。 (把这句话改成“她非常吃力地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好不好?为什么?) 2.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时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3.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4.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这段文字如果写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好不好,为什么?) (三)探究思考艺术美 这篇战地通讯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四、拓展延伸 “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肃穆的空气,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战斗。” (《蜡烛》) 红军战士们“小声地谈论着”。请展开想像,写一段他们的对话,不少于150字。 五、课堂小结 “蜡烛”是光明的象征,是奉献的象征,一支小小的蜡烛将穿透战争的阴霾,燃亮在世界和平的前夜。《蜡烛》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这首颂歌将永远回荡在热爱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头。让我们为红军烈士致哀,让我们用行动表达对南斯拉夫母亲的崇敬之情吧!我们热爱和平,我们期盼着世界远离战争,人类远离罪恶的那一天! 六、达标检测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问题。 ①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 ②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③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④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但是有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老妇人就取出火柴来,很耐心地再把蜡烛点燃。 1、(1)第一段中的“还”字是否多余? (2)第二段中的“揣”字妙在何处? 2、作者为什么要对那支大蜡烛的来历进行补充? 3、第2段和第3段中作者两次写到老妇人育乞西的黑色围巾,有什么用意? 4、试从选文中找出表现老妇人虔诚的态度和对苏联红军战士的深厚感情的词语。 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教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