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秸秆还田对土壤生产力及冬小麦氮素利用的调控效应
汇 报 提 纲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试验设计
四、预期结果
什么是高生产力土壤?
如何通过秸秆还田和耕作方式进行调控?
研 究 背 景
秸秆还田和耕作方式调控耕作层可能的关键技术途径:
维持恰当的耕作层厚度与结构;
提高土壤碳氮库,促进土壤养分平衡;
改善土壤生物肥力效应。
为根系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环境
研 究 进 展
秸秆还田对作物生长和发育的影响主要有2种途径:
1. 通过自身分解所释放的营养成分、化学物质等直接影响作物生长;
2. 通过影响作物生长的环境因子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
易变(Ephemeral)
几天,对管理措施敏感
可变(Intermediate)
管理措施效应需数月甚至数年
不可变(Permanent)
土壤或地点特有,对管理措施不敏感
pH
SOC
气候
有效N, P, K
团聚体
坡度
容重
微生物量
质地
含水量
水分特征曲线
矿质组成
温度
土层厚度
剖面结构
可调控
1. 土壤矿质养分
养 分
OM
N
P2O5
K2O
Ca
S
%
15
0.5
0.3
0.5
0.3
0.15
秸秆的营养成分
秸秆还田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矿质养分归还,实现土壤-植物系统矿质营养循环平衡的重要途径。
2. 土壤有机碳
土壤有机碳对土壤理化性质及生物学特性影响显著(Haynes RJ,2005;Chen,2009;Wang,2013)。土壤有机碳的维持不仅能够提升土壤生产力,还能有效地减少碳排放(Rajan G,2012;Tian,2013)。秸秆还田在土壤有机碳截获、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土壤质量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效果显著(Zhang, 1998; Sun, 2007; West, 2012;He,2015)。
耕作能够为作物生长疏松土壤,但长期耕作带来的土壤扰动通常被认为是农业生产中土壤有机碳损失的主要因素之一(Baker JM,2007;Hernanz,2002;Petra Kahle ,2013)。
3. 土壤结构
秸秆还田对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孔隙度有积极作用,显著改善土壤通气状况,而且土壤容重随着秸秆还田年限的增加而降低(Frank Graf,2013) 。此外,秸秆还田能够提高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充分发挥土壤水库的调蓄作用。
3.1. 土壤物理性质
3.2. 土壤团聚体
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结构的基本单元,也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其结构是作物高产所必须的土壤条件之一(Kou,2012)。土壤团聚体对土壤有机碳的物理保护作用是土壤固碳机理的核心,其形成和团聚过程也是土壤固碳最重要的途径(Alidad Karami,2012)。
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是影响土壤团聚体周转的主要驱动因子(Petra , 2013) ,其通过物理扰动和改变土壤生化性状直接和间接影响土壤中团聚体的数量、分布及其稳定性(Barto,2010;B.K. Paul, 2013)。
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Six , 2004; Bronick , 2005)及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Danef, 2005; Curaqueo, 2011)在土壤团聚体形成过程中扮演着聚合媒介的作用,对土壤团聚体的分布及稳定性影响显著。
4. 土壤微生物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肥力的重要组成部分(S.Pajares,2011),它能够有效地激活土壤潜在养分,促进矿质养分循环,进而提升土壤质量(G.B.Mahajan and L. Balachandran,2012)。秸秆还田和耕作对土壤的理化作用都会直接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活动(B. Govaerts,2007)。
秸秆还田条件下土壤氮素去向
5. 氮素吸收利用
在作物关键时期,分不同剂量施用氮肥,通过调控根区全部氮素循环过程,氮素效率大幅提高,土壤氮素基本供需平衡。
研 究 目 的
本试验设置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及施氮量,从还田秸秆分解及养分释放入手,系统研究:
1. 从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两个方面,量化秸秆还田调控土壤生产力的效应,如何量化?
2. 探索秸秆还田、耕作方式及施氮量相结合的优化管理措施,以提高土壤生产力为基础,协同提高冬小麦产量及氮效率。
研 究 内 容
一、秸秆还田及施氮量对土壤养分的调控
1. 各生育期0-120 cm土层矿质养分分布状况;
2. 耕层土壤有机碳氮含量;
3. 耕层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
二、秸秆还田及施氮量对土壤结构的调控
1. 土壤容重及孔隙度;
2. 土壤团聚体分布、比例及其稳定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