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湖南省博物馆馆藏古琴之考辨与研究(续)
台湾屏东教育大学 李美燕
内容提要: 湖南省博物馆藏古琴约有53件 (自唐、宋、明、清至民国以后),其多元之风貌是今人重构古琴史与传统工艺文化的重要材料,本文旨在提出如何辨识后世误断时代、伪作之古琴,以馆藏之“鹤鸣秋月”、“凤皇”、“万壑松风”、“山左昌乐石凤桐制”4张琴为例,从古琴之断纹、款识刻工、髹漆、形制风格等特点,参诸古今人士之文献记述以考辨。
关键词: 古琴 湖南省博物馆 断纹 考辨
一 前 言
笔者于2005年在湖南省博物馆展开为期一个月的访问研究,特为馆藏的53件古琴(自唐、宋、明、清至民国以后)逐一整理与建档,并发表《湖南省博物馆藏古琴之考辨与研究》一文于《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二期,文中讨论唐“独幽”与“飞泉”琴;明“朝阳鸣凤”琴;清左宗棠与谭嗣同藏琴(2张)及清代浏阳古乐七弦琴(16张)。本文拟对湖南省博物馆藏之其他古琴继续提出考辨与研究,旨在提出如何辨识后世误断时代或伪作之古琴,以馆藏之“鹤鸣秋月”、“凤皇”、“万壑松风”、“山左昌乐石凤桐制”4张古琴为例。
从历代传世的古琴回顾,由于文人嗜琴成好、收藏成癖,使得为牟利而伪作之古琴应运而生,根据《桯史》的记载得知,自宋代起即有古琴作伪的史实[1],因此,今日对老琴就必需审慎地辨识其真伪。然古琴辨伪是一门极专业而深入的学问,时至今日,由于可见的传世古琴并不多,尚难以建立一套绝对客观的理论作为考辨的标准,所以,人们对于老琴的认识,也多半是建立在见多识广的直觉经验上。
当然,今人或许会想到,是否可以透过科学验证如碳十四的检测或红外线的扫描以确立老琴的年代呢?基本上,就古琴的年代论断而言,主要是依据一张琴的斫制及使用年代,并非依据琴身材质的年代来决定,因为自古以来斫琴家制琴多半都采自陈年古材,材质较松透,音色较沉宏圆润,所以,一张老琴的材质年代往往早于斫制年代甚久,我们也就不能单凭琴身的材质来论断。而碳十四只能检测出古琴材质的约略年代,却无法对其斫制及使用年代给予判断。
至于以红外线扫描出土文字(如:竹简),能为考辨提供精确的辨识与解读,然而此种技术对于藏于琴腹且已漶漫不清的题字款识却有不逮之憾,除非将琴腹剖开来看,然剖腹之举对古琴文物的保存而言,无疑是一种破坏作法。换言之,今日的科技虽日新月异,然科学的工具只是辅助,对于老琴的考辨而言,所能给予的协助很有限。
因此,就目前来说,古琴的辨伪工作只能在前人鉴定的经验基础上做更深入的探讨。而事实上,前人的鉴定成果除了建立在见多识广的经验上,对于老琴的鉴定多少也形成了一些共识,如依据琴式、断纹、款识、漆色、音色、纹饰等,再参诸史料文献的印证,历代斫琴风格与工艺特点的比对,及斫琴师父的背景与生平的考证等。这些细节必须面面俱到,稍微有点伪作的可能就不能遽下断言。所以,今人可以在前人的经验基础上,先用排除法把不可能的因素剔除,以缩小一张老琴断代的可能性,再作更精细的搜证与比对,以提高断代的精确性。
而在对一张老琴作断代考辨时,首当注意者是断纹,因为从后代伪作的古琴来看,断纹最常为人们所造假,因此,如何检视断纹的真假,也就成为辨识后世误断时代或伪作古琴的重要依据。古琴的断纹有如树木的年轮,随着岁月的增长也会有不同的变化,所以,对于断纹除需判断其真假外,尚需仔细地审视遍布在琴身上的诸断纹样式产生的先后,才能提供一张古琴斫制年代的依据。
再者,则需注意古琴琴底及琴腹的款识也是经常为后人所造假的地方,必需审慎辨识。换言之,从老琴的断纹和题字款识入手,当是古琴辨伪的重要关键,倘若两者皆无问题,进而再从髹漆及形制风格等特点,参诸古今人士之文献记述以考辨,才能对一张老琴作较精确的判断。以下笔者即以湖南省博物馆藏之“鹤鸣秋月”、“凤皇”、“万壑松风”、“山左昌乐石凤桐制”四张古琴为例,加以论述:
二 对“断纹”辨识的文献回顾与省思
——在“信古”与“疑古”之间的取舍
从前人对历代传世名琴的研究可见,“断纹”的真伪一直是判断老琴年代的重要证据。何以老琴会产生断纹呢?这是因为当古琴在琴面与琴底两片木板黏合以后,在琴体的木胚表面需髹上灰胎与表漆,而木胚与漆灰的质量随着时代风尚与工艺技术的不同,可有不同的用料选择,及浓淡厚薄不同比例的调配,尔后,在传世的过程中,随着气候热胀冷缩的变化,木胚与漆灰的膨胀系数不一致,再加上经手于历代琴人抚弹后,琴弦振荡摩擦琴面,日积月累之下,自然会产生各异其趣的断纹。
换言之,断纹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而是随着岁月的变迁有其细致而微妙的变化,即使是在同一张老琴上的断纹也有新旧的不同。因此,自古以来,断纹也就成为最容易为人们取信的依据。相对地,也就有不少为牟利而做的假断纹琴产生,所以,宋赵希鹄《洞天清录?古琴辨》即提出如何鉴定真假断纹的说法:
古琴以断纹为证,琴不历五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