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李白诗歌中的失意人生
【摘要】唐代大诗人李白以其非凡的创作才华,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诗词瑰宝。李白的人生经历,并不都是山水和美酒,充斥着壮志未酬的失意和愁苦。我们从其创作的诗歌中,就可以品味出他的内心甘苦。细读李白的诗歌,分析李白的人生际遇,我们不难发现,李白的失意人生,既是权贵们馋言中伤打击排挤造成的,更是其个性发展的必然结果。那种“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和自负,以及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豪放和傲桀,必不会被权贵所容,政治理想也就无法实现,注定其人生的失意。失意和愁苦,始终伴随着李白的一生,即使恣情山水,纵情酒歌,也无法排解心中的烦忧。但恰恰是失意的人生和狂傲的个性,才成就了李白一代浪漫主义的诗体风格,将诗歌的创作引领向空前的鼎盛。我们在阅读李白诗歌中感叹其 失意人生的同时,会更加钦佩李白的诗情才气,叹服其“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豪情壮语。
【关键词】李白 失意人生 漫游山水 酒
唐代大诗人李白,以其非凡的创作才华,为后人留下了数千首诗词。他继承和发扬了前代诗歌的优良传统,从楚词和汉魏南北朝的乐府民歌中汲取营养,尤其是屈原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将唐代的诗歌引领到了空前的繁盛,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后世诗歌的创作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欣赏李白的诗歌,在领略诗中自然风物,感受诗人对祖国大好山河的赞美之情和对友人的朴实情感的同时,更多的是被诗人政治抱负难以施展,内心难以排解忧烦的痛苦所感染。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品味诗人甘苦历程,我们才能够真切感受到诗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1的失意人生,才能够正确看待李白纵酒求仙的消极思想的背后,隐含着诗人难以排解的郁闷。
细细阅读李白的诗歌,领略诗句中作者丰富的内心情感,了解诗人短暂的仕宦生涯,我们在感叹唐玄宗不能够重用人才,惋惜李白抱负不能够施展的同时,也不难发现,李白诗歌中不仅表现了其人生失意的一面,也隐含了其失意既有当时社会现实的原因,更是李白性格发展的必然结果。用李白自我嘲解的说法便是“古来圣贤皆寂寞”2。的确,从战国时的屈原一心为国为民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到汉末建安七子的悲情人生,无不与李白的一生如出一辙。李白初次出川时的踌躇满志,为宦时的恃才放旷,漫游时的纵情山水,很多诗歌都能折射出李白的失意人生。让我们走近李白,借助其诗歌认识李白,从三个方面浅析李白的失意人生。
一、初出巴蜀,意愿难求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李白即出生于此。五岁时,李白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的青莲乡,因自号青莲居士。李白的一生主要生活在唐开元、天宝年间。殷实的生活环境,丰富的家藏图书,良好的家庭教育,使李白得以吟诗作赋,博学广览。李白年少时即显露才华,并结交了一班纨绔子弟,过着游侠一般的生活。二十岁以后,李白开始在蜀中漫游,遍登峨眉、青城诸山,徜徉于青山绿水之间。“千金散尽还复来3”。无忧无虑的生活经历,也使得李白养成了放荡不桀,不拘约束,自由散漫的性格。此时,李白的诗学才气在蜀地已颇有名气,同辈们更是钦羡有加。一路顺境,一番恭维,使李白养成不仅狂傲不逊,自信而又自负的性格,激起了想干一番事业的勃勃雄心。“天生我材必有用4”。前期的放浪生活,使李白过分看重自我,而小视他人。这些秉性当然难以适应以后的官场生活,耐不住朝廷的“清规戒律”,更无法顺应官场的勾心斗角,阿谀奉承了,也为李白以后仕途失意埋下自身的深层原因。
一、 或许是李白已不满足于蜀地一隅。开元十四年(即726年),为了实现政治理想,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进入了新的漫游生活,任侠访道,交游干谒,漫游洞庭、金陵、扬州、襄阳、洛阳、太原等地,又曾隐居东鲁。长期在各地漫游,使李白对社会生活有所体验,也赢得了诗才声名。《渡荆门送别》5便是李白二十五岁初出蜀地时为朋友送别而作的一首诗: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原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以清新飘逸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了沿江东下所见的壮阔的气势和奇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从蜀地初到平原的喜悦心情和开阔的胸襟。诗人沉思着,憧憬着美好的未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即使以后前途无限,仍然不忘故乡亲人的深情。
但是,李白的满腔热忱,也仅仅是个人的一厢情愿。不拘小节,放荡桀骜的性格,注定他看不惯世俗,也不谙世事,那种“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和自负,是必不能与权贵同流,注定他会遭到别人的妒忌和排挤,李白也就不可能得以施展政治抱负,心想事难成,心想事不成。
二、仕宦生涯,壮志难酬
李白的仕宦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