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贺卡的起源与发展
贺卡起源
起源唐太宗用贺卡给大臣拜年 每到新年和春节,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寻常百姓,都有向亲朋好友寄送贺卡的习惯。贺卡这一特殊的祝福介质,究竟是何时诞生的,为何会流传至今,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强调“礼”,礼曾是中华文化的精髓。礼节中的许多内容是靠形式来表达的,比如贺卡。在个人重大事情或公共节日前呈送贺卡,一来形式庄重,二来提早通报对方,与人与己均为方便。故汉朝以来,贺卡作为传统形式一直延续保留,只是名称有所变化。
贺卡发展
1.贺卡初期叫“名帖”,以介绍自己为主,西汉称之“谒”,今天贵宾相见还在说“拜谒”,东汉后叫“名刺”,名刺一词日本至今仍在使用,就是我们常用的名片。
贺卡在我国的使用由来已久,在古代,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问候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这段记录源于一个有趣的故事:京城某年过年,有一个士人不想每家每户亲自去拜访,便想出一个偷懒的主意,自己先写好许多有祝福之意的卡片,再吩咐仆人每到一被访之家,便在那家门口放一张卡片,敲门后不等开门,赶快溜走,好让被访者以为他亲自来拜访过。也许这个人一再偷懒,走漏了风声,结果有一户人家一听到敲门声,立马冲了出来,把那个“可怜”的仆人逮个正着。这被看作是“作伪”的行径。但[2] 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问候,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朋友他们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两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
凡事先通报自己是尊重对方的必须,今天的社会有时并不注意这些传统了。
唐宋以后,贺卡的名称及功能有所进步,称为“门状”或“飞帖”,到了明清,又叫“红单”、“贺年帖”等等,听着名字就知功能越来越世俗化,文人之间以文雅逐渐远去。原因其实简单,古代教育不够普及,识文断字的人少,贺卡最初都是在达官贵人之间传递,起点颇高,进入商业社会,贺卡就多了一份热情,少了一份酸腐。
据说唐太宗李世民过年时,用赤金箔做成贺卡,御书“普天同庆”,赐与大臣。由于这一形式由帝王发明,迅速在民间普及,不过民间没有皇家那么奢侈,不敢使用金箔,改用梅花笺纸,竖写,右上端为受贺者官讳,左下端为贺者姓名,传说南宋人张世南在著作中记载他家曾藏有北宋名家黄庭坚、秦观等人的贺卡,这绝对是一份精典收藏,如保留至今天也应该是价值连城的国宝了。
说来非常有意思,名帖贺卡一类原是本人亲自呈送,以示郑重。但到了宋朝,商业气息浓厚,人们也日渐繁忙,故不能亲送者,派仆人呈送,逐渐形成风俗。这样的好处是一人可以多送,如亲自前往,所送数量极为有限,朋友多的人恐有失礼;派人呈送,好处多多,省去主人之间见面的繁文缛节,效率大大提高。
明清时期,呈送贺卡名帖等更有一套礼仪,按规定仆人不能亲自用手呈送贺卡,故发明了拜匣,即拜见时仆人所持匣盒,呈长方形,大小正好容纳贺卡名帖,见主人后,仆人不能直接用手持卡或帖,必须打开拜匣,让主人取出。大户人家会制作自用拜匣,我就藏有明清紫檀黄花梨拜匣多个,其中清代红木制作的《福臻堂赵》的拜匣,制做精良,显示了赵家主人不凡的身份。
明清之时的贺帖出现了一种独立的样式。清褚人获在《坚瓠首集》卷一中有这么一个记载:“元旦拜年,明末清初用古简,有称呼。康熙中则易红单,书某人拜贺。素无往还、道路不揖者,而单亦及之。”红单就是专用于年节而用红纸制作以表示吉庆意味的贺帖,显然不能在平日中作为名纸使用。这红单可说是中国古代出现的一种真正的贺年卡了。[2]
2.贺卡的商业性邮递也从宋代始。张世南的《游宦纪闻》中载,每逢冬至、元旦年节,“凡在外官,皆以状至其长吏”,这是邮政作为贺卡信使的最早记载。由于贺卡可以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往,而此种交往又往往以短句表达,比如宋代常写“敬贺正旦”,久而久之,贺语就出现了程式化,言简意赅、讲究喜庆、互送吉语,传达人们对生活的期冀与憧憬。[2]
由于贺卡是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往,而此种交往又往往以短句表达,比如宋代常写“敬贺正旦”。
观复博物馆每年都以文物作背景,注重当年生肖的文物表达。久而久之,收集一套生肖文物贺卡,也是很好的一个收藏。时逢牛年,观复博物馆携金牛贺岁,祝和全国人民新年大吉。
3.近代贺卡
近代意义上的贺卡首先发端于圣诞卡的印制,随后不断发展,出现了各种节日贺卡,其中中国邮政推出的自创型贺卡以及相继推出的植物贺卡,刺绣贺卡等都给传统贺卡注入了新的内容。
4.现代贺卡
到了二十世纪初,普遍风行,不论是不是基督信徒,以圣诞卡向亲友祝福,和恭贺新年。并由此派生出比较非宗教化(或者说东方化)的“贺年卡”。由于传统纸质卡片,其材料多为高档木浆纸,而生产这种纸消耗就是木材资源。在提倡低碳环保的今天,传统的贺年卡在与现代的网络技术融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