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7.7(1)数列的极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极限概念是微积分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因为微积分中其它重要的基本概念(如导数、微分、积分等)都是用极限概念来表述的,而且它们的运算和性质也要用极限的运算和性质来推导,同时数列极限的掌握也有利于函数极限的学习,所以,极限概念的掌握至关重要.
二、教学目标设计
1.理解数列极限的概念,能初步根据数列极限的定义确定一些简单数列的极限.
2.观察运动和变化的过程,初步认识有限与无限、近似与精确、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提高的数学概括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3.利用刘徽的割圆术说明极限,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数列极限的概念以及简单数列的极限的求解.
难点:数列极限的定义的理解.
四、教学用具准备
电脑课件和实物展示台,通过电脑的动画演示来激发兴趣、引发
思考、化解难点,即对极限定义的理解,使学生初步的完成由有限到无限的过渡,运用实物展示台来呈现学生的作业,指出学生课堂练习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及时反馈.
实例引入五、教学流程设计
实例引入
几何理解数列的极限
几何
理解
数列的极限
概念
符号
运用与深化(例题解析、巩固练习)
运用与深化(例题解析、巩固练习)
课堂小结并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并布置作业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 情景引入
1、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 观察
教师:在古代有人曾写道:“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哪位同学能解释一下此话意思?
学生:一根一尺长的木棒,第一天取它的一半,第二天取第一天剩下的一半,…… ,如此继续下去,永远也无法取完.
思考
教师:如果把每天取得的木棒长度排列起来,会得到一组怎样的数?
学生 :
3.讨论
教师; 随着的增大,数列的项会怎样变化?
学生: 慢慢靠近0.
教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数列的极限----引出课题
二、学习新课
2、观察归纳,形成概念
(1)直观认识
教师:请同学们考察下列几个数列的变化趋势
(a)
①“项”随的增大而减小 ②但都大于0
③当无限增大时,相应的项可以“无限趋近于”常数0
(b)
①“项”的正负交错地排列,并且随的增大其绝对值减小
②当无限增大时,相应的项可以“无限趋近于”常数0
(c)
①“项”随的增大而增大 ②但都小于1
③当无限增大时,相应的项可以“无限趋近于”常数1
教师:用电脑动画演示数列的不同的趋近方式:
(a)从右趋近 (c)从左趋近 (b)从左右
两方趋近,使学生明白不同的趋近方式
教师:上面的庄子讲的话体现了极限的思想,其 实我们的先辈还会用极限的思想解决问题,我国魏晋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刘徽于公元前 263年创立的“割圆术”借助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得到圆的周长就是极限思想的一次很好的应用.刘徽把他的操作方法概括这样几个字:“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不可割,则与圆和体,而无所失矣.”
概念辨析
教师:归纳数列极限的描述性定义
学生:一般地,如果当项数无限增大时,数列的项无限的趋近于某一个常数那么就说数列以为极限.
教师:是不是每个数列都有极限呢?
学生1:(思考片刻)不是.如
学生2:
教师:请大家再看一下,下面的数列极限存在吗?如果有,说出极限.
n是偶数n是奇数(a)
n是偶数
n是奇数
(b)无穷数列:
学生1:数列(a)有极限,当是奇数时,数列的极限是0,当是偶数时,数列 的极限是1.数列(b)的极限是0.4.
教师: 有不同意见吗?
学生2:数列(b)的极限是0.34
学生3:数列(b)的极限不存在
(这时课堂上的学生们都在纷纷议论,大家对数列(b)的极限持有各自不同的观点,但对数列(a)的极限的认识基本赞同学生1的观点.)
教师: 数列(a)有极限吗?数列(b)的极限究竟是多少?(学生们沉思)
学生4:数列(a)没极限,原因是极限的描述性定义中要求趋近与一个常数,数列(b)的极限是.
教师:回答的非常正确(用动画演示数列(b)的逼近过程),同学们对(a)判断错误的原因是对描述性定义还未很好的理解.对(b)判断错误的原因是描述性定义的局限性导致的,数列(b)随着的无限增大,它会趋近于0.4、0.34、0.334,但是接近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在接近了,所以无限的接近必须有量化的表述.
(2)量化认识
教师:用什么来体现这种无限接近的过程呢?
学生:用和之间的距离的缩小过程,即 趋近0
教师:现在以数列为例说明这种过程观察:
距离量化:,随着的增大,的值越来越小,不论给定怎样小的一个正数(记为ε),只要充分的大,都有比给定的正数小.
教师:请同桌的两位同学,一个取ε,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