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修订本提纲.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现代气候变化 任国玉、刘洪滨、唐国利、周江兴、赵宗慈、邹旭凯、陈峪、张莉、郭军、江滢、王颖、张爱英 地面气温变化 一、近百年中国地表平均气温变化 有关近百年的气候变化研究通常是指对近代有仪器观测以来的气候变化所作的分析和探讨。就中国而言,最早的近代气象仪器观测始于18世纪中叶,但当时的观测比较零散。1841年在北京和1873年在上海分别开始了比较系统的气象观测,其中上海1873年起的观测比较连续。在这之后,在香港、天津、青岛、哈尔滨、大连等地也陆续开始建站观测。不过从总体上看,近代中国的气候观测资料因受战争等因素影响在1950年以前残缺不全。因此,很难得到一条对中国有代表性的均匀的长气温序列。张先恭最早致力于根据有限的观测记录建立中国气温与降水量长序列(张先恭,孔翼,1963;张先恭,1982),在1950年代末期绘制了我国1910~1959年全国月平均气温与降水量等级图,其中气温等级图后来又作过补充(气象科学研究院等,1984)。等级图是对我国90个站逐站逐月划分等级。等级是把每个站每个月的序列按气温(或降水量)数值大小排列,取最高的12.5%为1级,最低的12.5%为5级,中间按大小顺序每25%各为2、3、4级,如下表: 表9.1 月气温分级(频率) 级 1(12.5%) 2(25%) 3(25%) 4(25%) 5(12.5%) 气温 暖 偏暖 正常 偏冷 冷 这种分析方法不受序列中断的影响,也不必先求平均,再作距平。在1950年代几乎是唯一可以采用的分析方法。这份等级图资料为中国的气候变化研究及气候预测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张先恭等曾根据全国平均气温等级变化指出,中国20世纪气候变暖与北半球有相当的一致性(张先恭等,1981)。后来屠其璞(1984),王绍武(1990),唐国利和林学椿(1992),林学椿等(1995)曾先后根据不同数量的气温观测记录研究了中国的气候变化。丁一汇和戴晓苏(1994)综合分析了中国近百年来的温度变化。但1950年前的资料缺测问题和序列非均一性问题仍未得到很好解决。因此,多数研究侧重于分析1951年以后气温变化。 1998年,王绍武等发表了一个新的年平均气温序列。这个序列把中国划分为10个区,加入了过去的序列大都没有包括的新疆、台湾、西藏。每个区取5个代表站(其中一个为中心站),用这5个代表站平均代表本区。然后按区的面积加权求全国平均。1951年后一律用观测记录,1911~1950年主要用气温等级图,1880~1910年有的区用中心站,有的区用树木年轮、冰芯及史料等代用资料插补。图1为经过续补的1880~2002年中国年气温序列。在1951~2002年这段时间内用了50个测站(10个区,每个区5个站),经过与根据704个观测站得到的中国近50年的气温序列的对比,两者的相关系数达到0.99,标准差分别为0.41℃及0.42℃,表明用10个区来代表的中国气温序列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如果引入新的代用资料,还有可能进一步改进1951年前的序列。根据图1分析表明,1880年~2002年中国气温增暖率为0.58℃/100a,与全球平均的数值接近。 图9.1 中国年平均气温距平(1880~2002年10个区平均,对1971~2000年平均)(单位℃) (引自《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2005) 唐国利和任国玉(2005)利用观测资料建立了一个中国气温序列。资料来自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发布的1841~2001年的历年逐月气温数据集。其中,1841~1950年的资料主要来自原中央气象局和原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联合资料室整编出版的《中国气温资料》;1951年以后的资料来自经过整编的国家基准气候站和基本气象站的观测记录。早期台站很少,而且集中在东部区域,以后数量随时间逐渐增加,其空间分布也逐渐向西部地区扩展。解放前观测时制与时次不统一,平均气温统计方法也不一致,这是影响气温长序列均一性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近百年气温气温变化研究遇到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新的序列采用月平均最高、最低气温的平均值获得月平均气温,从而避免了上述非均一性的影响。关于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及其对平均气温序列的影响,唐国利、丁一汇(2007)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建立全国平均气温序列采用Jones等的区域平均方法:先计算各站逐年的气温距平,参考气候期为1971~2000年;然后按5°×5°网格,分别求出各网格内所有站气温距平的算术平均值,得到网格内平均气温距平;最后按各网格所在纬度进行面积加权求出全国平均的气温距平值。 图9.2给出了1905~2006年的全国平均和四季的气温距平曲线。自1905年以来,中国年平均气温呈现明显的变暖趋势,大约上升了0.8℃,增暖速率为0.81℃/100a。这一增温幅度比同期全球增温幅度略

文档评论(0)

niupai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