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章 土壤环境 主要内容: 土壤的组成和性质 土壤污染 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 化学农药对土壤的污染 土壤污染的防治 土壤退化及其控制 基本概念和问题 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的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土壤环境问题: 一是由于人类大规模的生产、生活等活动,改变了影响土壤发育的生态环境,使土壤本身受到破坏。 二是大规模现代农业生产的实现,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杀虫剂等,使土壤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第一节 土壤的组成和性质section 1 Soil composition and properties 主要内容: 1.掌握土壤的组成 2.掌握土壤结构的概念 一、土壤的组成 土壤是环境中特有的组成部分,是位于陆地表面呈连续分布,具有肥力并能生长植物的疏松层,它是一个复杂的物质体系。它的组成包括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分或溶液)和气相(土壤空气)等三相物质四种成分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构成的一种特殊物质。 按容积计,在较理想的土壤中矿物质约占38%—45%,有机质约占5%—12%,土壤孔隙约占50%,土壤水分和空气存在于土壤孔隙内,三相之间亦经常变动而相互消长。按重量计矿物质可占固相部分的90%—95%以上,有机质约占1%—10%左右。土壤物质组成总的看来,大多是以矿物质为主的物质体系。 (一)土壤矿物质 1、原生矿物:是直接来源于岩石受到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作用的碎屑,其结晶构造没有改变。包括硅酸盐类、氧化物类、硫化物类和磷酸盐类四大类。 2、次生矿物:岩石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新生成的矿物。包括伊利石、蒙脱石、高岭石等。 次生矿物多数是土壤矿物质中最细小的部分(粒径<0.001mm),具有胶体特征,所以又称之为粘土矿物。它影响着土壤许多重要的物理、化学性质,如吸收性、膨胀收缩性、粘着性强吸附能力,是土壤颗粒中最活跃的部分。 3、土壤矿物质的机械组成:土壤中的矿物质由岩石风化和成土过程中形成的不同大小的矿物颗粒(或土粒)组成的,它们的直径差异很大(从几微米到几厘米)。大颗粒常由岩石、矿物碎屑或原生矿物组成,细颗粒主要由次生矿物所组成。 (二)土壤有机质 进入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包括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等死亡残体,经分解转化逐渐形成有机质,即腐殖质,成为土壤的组成部分,它与矿物质一起共同构成了土壤的固相部分。 土壤腐殖质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部分,约占有机质总量的50-65%。其中主要包括胡敏酸、富里酸等。 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并不高,一般仅占百分之几,高者也不过是10%左右。 (三)土壤空气 土壤空气的容量就是土壤固、液、气三相中气相所占的容积百分数,土壤液相与气相均以土壤孔隙为其存在与活动场所。 土壤空气的主要成分同大气一样,为N2、O2、CO2及水汽。 (四)土壤溶液 土壤的水分是土壤三相(固、液、气)中的要素。 它把土壤、大气中的植物养分溶解组成营养溶液,输送到植物根部。因此土壤水是植物吸收养料的主要媒介。由于土壤溶液参加水的循环,所以土壤溶液的组成是经常变动的,当把养料输送到植物体后,水在叶部经蒸腾作用蒸发到大气中,参加水分的循环。 (五)土壤生物 土壤动物可分为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两类: 1、土壤微生物是指土壤中肉眼无法分辨的活有机体。包括细菌、放线菌、真菌和藻类等类群。 2、土壤动物指土壤中无细胞壁的活有机体。主要是无脊椎动物,包括环节动物、节肢动物、软体动物、线形动物和原生动物。 土壤生物的具体功能有: 1、分解有机物质,直接参与碳、氮、硫和磷等元素的生物循环,使植物需要的营养元素从有机质中释放出来,重新供植物利用; 2、参与腐殖质的合成和分解作用; 3、某些微生物具有固定空气中氮,溶解土壤中难溶性磷和分解含钾矿物等的能力,从而改善土壤中氮、磷、钾的营养状况; 4、土壤生物的生命活动产物(如生长剂激素等)能促进植物的生长; 5、参与土壤中的氧化还原过程等。 二、土壤的结构 一般把土壤颗粒的空间排列方式及其稳定程度,空隙的分布和结合的状况称为土壤的结构。 1、土壤结构体的类型 似立方体结构类型、似柱状结构类型、似片状结构类型。 2、土壤结构体的形成 其形成途径: (1)土壤颗粒通过凝聚形成复粒;复粒再通过有机质等胶结物质的作用进一步形成团聚体,从而形成土壤结构。 (2)土壤颗粒直接通过有机质等胶结物质的作用形成团聚体。 (3)致密的土壤通过植物的根系活动、干湿交替和冻融交替等外应力的作用而崩解形成团聚体。 3、土壤结构体的基本指标 (1)土粒密度:以实体考虑,不计空隙时,土壤的单位体积的质量(以克/立方厘米表示)。 (2)土壤密度:单位体积的土壤质量(以克/立方厘米表示)。 (3)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锅炉本体检修工职业技能鉴定高级工试题.docx VIP
- 初中数学重点知识点梳理汇总.docx VIP
- [中国青铜器]01.第一章 概论.pdf VIP
- 德国探亲签邀请函中德文对照.docx
- 2024山西太原市古交市招聘劳动保障工作站和社区低保工作站人员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及考点剖析附答案带详解.docx VIP
- 2025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及模拟试题汇编.doc VIP
- it审计的组织与实施(培训课件).ppt VIP
- 2025社区两保人员考试真题及答案.doc VIP
-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及课堂镜头.doc VIP
- 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与个体化治疗研究进展.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