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星形细胞瘤(Ⅱ级) 星形细胞瘤(Ⅱ级) ct示左侧额叶低密度,轻度占位效应,增强无明显强化;mri示长t1长t2信号,内有多个囊变影,增强仍无明显强化,周围无明显水肿;患者年龄较轻,结合临床病史,考虑胶质瘤可能性大(1-2级);1级胶质瘤密度及信号多较均匀,一般无明显囊变、坏死与水肿,占位效应无或轻微。 病理诊断:星形细胞瘤(Ⅱ级) 。 脉络膜裂囊肿 女,二岁,抽搐。 脉络膜裂囊肿 脉络膜裂是海马与间脑之间潜在的脑脊液间隙,斜行沿后上方至前下方分布,呈狭长的“C”字形,是胚胎时期脉络襞突入侧脑室形成脉络丛所残留的裂隙。脉络膜裂可相应分为体部、房部和颞部。脉络膜裂囊肿的成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神经外胚层及血管软膜的残留可能为该囊肿形成的原因,在胎儿发育时期,沿脉络膜裂形成原始脉络膜丛时如果发生问题,就可能在脉络膜裂的任何一处形成脉络膜裂囊肿。 根据Sherman等研究报道,符合以下几点可做出脉络膜裂囊肿的诊断:(1)?MRI显示脉络膜裂处典型的囊肿性病变,内部信号均匀且与脑脊液信号一致,无壁结节及软组织肿块,无水肿及强化;?(2)?囊肿与临床表现无关;(3)?复查时囊肿无变化。 脉络膜裂囊肿 CT表现:多发于单侧颞叶,体积较小,右侧略多于左侧,与蛛网膜囊肿的特点相同:病灶边界清晰,呈圆形或椭圆形,密度均匀,接近脑脊液密度,囊肿周围无水肿,占位效应不明显,增强扫描无强化;病灶最大层面一般位于环池旁。 MRI表现:囊肿呈均匀一致的长T1、长T2 信号,DWI为低信号,囊液在各序列均与脑脊液信号相等,灶周无水肿,增强后无强化。冠状位可清楚的显示囊肿位于脉络膜裂内,其外下方可见侧脑室颞角呈点状或条状结构, 且常见海马和侧脑室颞角等周围邻近结构受压变形,但未见异常信号,矢状位显示颞叶内侧卵圆形或梭形囊肿,其长轴沿后上至前下斜行。 鉴别诊断 (1) 蛛网膜囊肿:与脉络膜裂囊肿的密度或信号一致,但多位于颞叶前方或邻近环池内。 脉络膜裂囊肿 (2) 表皮样囊肿: 多见于桥小脑角池,为匍匐样或塑型状生长,形态不规则,体积较大,密度或信号不均匀,FLAIR和DWI上均呈高信号;病灶内含有脂肪时,CT值常低于-20Hu,T1WI呈信号稍高,且在脂肪抑制后呈低信号。 (3)侧脑室颞角:脉络膜裂囊肿位于侧脑室颞角和环池之间,如能在MSCT的MPR后的图像上或MRI冠状面观察到囊肿位于脉络膜裂内,并且于矢状面见囊肿沿脉络膜裂呈特征性斜行走行,有利于和侧脑室颞角鉴别。 (4)脑软化灶:年龄较大者多有脑血管病的病史,临床上多有相应部位的神经症状; CT和MRI还可发现其他部位的缺血灶或软化灶,伴有脑室、脑池及脑沟的扩大。儿童常可追溯到早产或外伤等病史,有利于诊断。 (5)颞叶囊实性肿瘤:颞叶的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毛细胞星形细胞瘤、神经节胶质瘤等囊实性病变也不少见,由于肿瘤均具有实性部分且实性肿瘤组织明显强化,鉴别诊断不难。 脉络膜裂囊肿 (6)脑内囊肿:脑内囊肿极少见,虽然信号可与脉络膜裂囊肿一致,但多位于大脑半球、丘脑或小脑等部位,并且体积多较脉络膜裂囊肿大。 (7)血管周围间隙:常见于患高血压的老年人; 是穿支动脉自蛛网膜下 腔进入脑实质引起软脑膜内陷造成的,其发生部位以前连合两侧、近大脑 凸面半卵圆中心最多,直径常小于5mm,常双侧对称分布;另外矢状位扫描多不呈后上至前下的斜行走行。 (8) 脑囊虫病:常为脑实质内多发小囊性病灶,如为单发,则病灶较大;增强扫描可显示囊内头节,并常有其他部位病灶;随访观察,病灶有典型的脑囊虫病的演变过程,即囊虫坏死期和钙化期,并可有典型的神经系统症状;而脑脉络膜裂囊肿随访多无变化。 (9) 动脉瘤:多位于颅底Willis环或外侧裂池、纵裂池内;多可见其与大血管连通;由于瘤内血液流速不均,信号常不均匀,常见血栓;通过MSCT的血管三维重建或MRI脑血管动脉造影(MRA)可与脉络膜裂囊肿鉴别。 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dnet) 男,22岁,抽搐2-3年,十数年前有过头部外伤病史(具体情况不详)。 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dnet) 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dnet) who分类与分级(2000年):1、神经上皮组织肿瘤 1.7 神经元和混合神经元-胶质瘤 1.7.4 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who 1级) 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dysembryoplasticneuroepithelialtumor,dnt)是一种多发于幕上的、混合性的神经胶质 神经元肿瘤,多结节结构为主,主要定位于大脑皮层内和皮层 白质交界部位,可能与大脑皮层发育异常有关。 daumas duport等[1]于1988年首先描述,至今报道的病例不多,尚未引起国内学者的重视。 临床上患者多表现为长期的、难以治愈的癫痫。绝大多数的dn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