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成都与重庆地域文化的差异.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集市文化和码头文化碰撞 ——浅谈成都与重庆地域文化的差异(下) 文/雷位卫 在探讨成都和重庆的集市文化、码头文化的时候,我们发现,这些文化的特征,除了表现在大到城镇规划建设风格、经济发展方向的不同之外,更多的写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 成都茶馆和重庆火锅 易中天先生在《读城记》中,说成都是“府”——古老富庶、物产丰盈、积累厚重的天府。天府里的人享受着良好的自然条件,用不着花那么多精力起早贪黑地劳作,因此,大把的时间就用在享受清闲的时光上。成都平原的河流大多水流缓慢,清波荡漾,在河边摆上个桌子,喝着盖碗茶,摆开龙门阵“露天坝里,拖几把竹椅,摆一张茶几,邀三五友人,一人一支烟,一杯茶,前三皇后五帝,东日本西美国,漫无边际地胡扯闲聊,直到兴尽茶白,才各奔东西”。成都地区是中国最早饮茶的地方,悠久的茶史可大书特书。以前的茶馆更多的是在街上,尤其是每个集市上都会有大大小小的茶馆,赶集的人往往在这里聚首,喝上两碗茶,听上几句川剧,散场了才哼哼着回家。在沙汀先生的《在其香居茶馆里》《还乡记》等作品里,还能看到四川茶馆作为袍哥公口——“吃讲茶”的地方,民间的一些纠纷,不是都通过官府来解决,而是在茶馆里,请袍哥大爷做中打保,分个青红皂白。这些都体现出了四川集市文化的特点。集市是个交易的地方,需要一个谈生意、解纠纷的社交场所。学者王笛先生在《街头文化》一书中对成都茶馆这样说道:“毫无疑问,茶馆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和社会生活的地方,同时它也承担着从交易市场到娱乐舞台等几乎所有的街头空间之功能。……有助于人们从事各种诸如共同爱好的聚集、商业交易甚至处理民事纠纷等名目繁多的活动”。 在现代社会,四川的茶馆不管从装修风格、茶的种类有了较大的变化,加上福建功夫茶等的影响,品茶方式上也有了改观。不过茶馆作为四川人的重要社交场所的传统却保留了下来。茶馆的聚会和交易的特征,使成都人有闲暇面对种种机遇,再把这些东西都发扬光大。 上世纪九十年代,到重庆去看朋友,他带着我到菜园坝去,吃正宗的重庆火锅。一道很长的石梯坎两旁是穿斗结构的老房子,昏黄的路灯之下,几张低矮的桌子,摆在石梯坎稍宽的街面上,中空的桌子里的是沸腾的火锅红汤,散发着火红的两色,中间是一个白铁格子,素不相识的人就围坐在桌旁,各点各的菜,放进不同的格子里,互不干扰,吃得不亦说乎。一开始,笔者还有点不习惯,你不知道和你同桌的他(她),会不会有什么毛病,这个阴影一直在脑海里挥之不去,但在热气腾腾的红汤的翻滚中,麻辣鲜香的味道让人忘了这些,一个劲地使劲大嚼,一个劲地使劲流汗。喝着各自的啤酒,摆着各自的龙门阵,对面的人走了,马上又有人坐了过来,占据着原来的人的格子,烫着毛肚、黄喉、鸭肠…… 据说,重庆火锅诞生于做码头营生的船工、纤夫、码头工人之中,这些人收入微薄,吃不起牛肉,只能收一些别人不要的牛下水来吃,江边风大,加上工作性质都是来去匆匆,哪有闲时间慢慢品味?于是火锅必用大火、猛料,熬得味道浓浓,把毛肚、黄喉之类放下去,翻腾几下,就可以入口,结果味道香脆可口,一来二去倒成了一种美味,流传开来。 重庆火锅的特色十分明显,它包含了码头文化的流动、暂住的特征。正是这种流动,赋予了重庆这个城市创新、大气的精神,但这种略带浮躁的创新之后却少了点精致和细腻的感觉。 成都粉子与重庆美女 成都和重庆很长时间都在争论谁才是“美女之城”的问题,不过各自的媒体调查都很有出入,因此结论也就莫衷一是。成都人叫美女为“粉子”,而平时也做汤圆的糯米粉称“汤圆粉子”,看来对二者之间,都取其“白、细”的特征,因此四川人形容那些皮肤很好的美女,一般会用“粉嫩”二字,真是十分贴切。但粉子的最初含义,应该是指胭脂水粉之类,那就更和美女相关了。成都是一座移民城市,良好的自然条件,使女孩子们皮肤白皙,面容姣好。加上这里的集市文化特征,女孩子们有大把的时间用来逛街、闲聊,也不用走路,现在的公交车方便,只要不赶在上下班时间,完全从容得很。从前,成都女孩子大多骑自行车,飞鸽、凤凰一大帮,穿花蝴蝶一般,从大街上轻盈飘过,甩个妖娆的背影,让无数男人心动而不敢行动。 因为集市文化的影响,成都粉子们有的是闲工夫,三个一群,五个一帮,在傍晚时分,都聚到了春熙路、盐市口,现在,又有了众多的商业综合体比如万达广场、SM广场等等,逛街购物,K歌蹦迪,或者路边的冷串串店一坐,吃得香汗淋漓……外地人到了成都,首先眼前一花,觉得怎么三步一个张曼玉,五步一个林青霞,回去都感叹,果然是“少不入川啊”。既然是集市文化,成都粉子们砍起价来,可真是厉害无比,往往会磨得老板最后“一件也批发”了。当然,成都粉子吵起架来,也是锐不可当,成都妹儿嘴巴狡,说的就是成都女孩子们那张得理不饶人的利嘴。网上有一个新闻,就是说成都美女见城管踹了卖杨梅大爷的担子,而路见不平,挡在城管车前

文档评论(0)

cjp8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013115000000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