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申报材料二
申报品种的种植历史和规模产地生态环境品种来源及鉴定、种质来源、野生资源分布情况和中药材动植物生长习性资料、良种繁育情况、适宜采收时间(采收年限、采收期)及确定依据、病虫害综合防治情况、中药材质量控制及评价情况等。
我市种植桔梗时间长,1959年市药材站就组织人力到鲁山800—1000米高处采集野生桔梗种子,然后在山下种植。但前几年由于没有经验,一直没有成功,造成试种引种失败的原因有几个:一是到山上采集的种子均系“娃娃种”,又小又瘪出苗率低;二是种植的太深,一般在10厘米—15厘米,即使种子发芽也拱不出来。在实践中,我们对采集的种子进行了筛选,种植深度也变为2—3厘米,到1967—1976年,每年全市种植300—950亩,产量在40000—151000公斤。除保证了全市人民的用药外,还外调给周边地区,用以换回我们的紧缺品种。1976年,吉林省延边自治州朝鲜族的人发现我们这里产的桔梗又脆又嫩又好吃,非常适宜做朝鲜小菜,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以后,每年都有人来抢购桔梗货源,价格一下提高了2.5倍,种植面积大幅度上升,到1996年,仅池上镇和李家乡就种植28000亩,产量斤。池上镇(此时池上镇与李家乡合并为池上镇)成了博山区收入最高的乡镇。1996—1998年这三年是产量最高,扩种面积最多的三年。以后有重茬减产,种植面积减少,产量下降。
最近两年,与池上镇相邻的沂源县三岔乡异军突起,种植面积骤升,成为江北最大的重要生产基地,今年已种植了桔梗一万多亩。
博山区的南博山镇,北博山镇、源泉镇、山头镇等地今年都大面积发展了桔梗、黄芩、大青叶等。博山区委、区政府已下达《关于做好2004年 农业、农村工作的意见》(博发[2003]30号),计划用三年的时间完成五万亩优质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两大基地生态环境:
1.三岔乡生态环境:沂源县在淄博市最南端地处鲁中腹地,属沂蒙山区,全市最低海拔400米,是纯山区,山高气爽,昼夜温差大,及适宜多种中药材的生长。山岔乡劳动力资源雄厚,境内无任何污染,具有得天独厚的绿色生态环境,近两年来,乡政府把中药材种植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的重要项目来抓,目前,全乡已发展中药材1万亩,现从事桔梗产业的人员达8000多人,占全乡总数的四分之一多,三岔乡不论气候,地理位置,水源条件都是天然的中药材生产基地,三岔乡本着发挥优势,因地制宜的指导思想,力争三年内将三岔乡建设成为江北规模最大的以桔梗为主中药材的生产基地。
池上镇在博山区东南部,紧靠三岔乡,也是纯山区,森林覆盖率高,淄博市最高峰鲁山就耸立在此镇,全镇皆山,海拔高度在300—1100米之间,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半湿润气候,由于地势相对高差较大,呈现典型的立体气候环境,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优良,水质纯净无污染,是发展中药材生产的理想基地。
品质来源及鉴定种质来源,经山东省药检所何心亮和常效琳及淄博商校曹光忠教授鉴定、淄博市种的桔梗只有一个品种,为桔梗科桔梗属植物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m(Jacq.) A.DC.
我市种植的桔梗,是由鲁山800—1000米高度引进下来的野生品种,经多年训化而成的家种品种。
耸立在我市南部地区的鲁山,海拔1108.32米,是山东省第四高峰,山南是我市的沂源县,山北是博山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造就了池上镇和三岔乡中药资源非常丰富。据我市 1984—1986年中药资源普查,鲁山周围有各种中药材近千种,量大质优。野生桔梗多分布在600—1100米阴凉处,70年代我市的桔梗基本上全部来自野生,每年可收购10000公斤—20000公斤,当时野生桔梗在高山阴凉处比比皆是,资源丰富,蕴藏量大。但由于桔梗用途广,疗效好,采集量逐年增大,到70年代中期,蕴藏量不足60年代中期的三分之一。现在600米以上高处还有一定数量的野生资源,600米以下已经很难见到了。
桔梗喜凉爽湿润环境,对土质要求不严,宜在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土的砂质壤土产量高。桔梗的良种繁育很重要。60年代我们开始种植桔梗时,由于二年生桔梗多被挖掉了,只能采集一年桔梗结的“娃娃种”,这时种子发芽率低,出苗后非常低。遇太阳暴晒或遇风、旱、雨很容易夭折,用这种种子种的产量很低,以后我们进行了两次良种繁育,第一次是我们在收刨桔梗时,留下一片生长旺盛的桔梗留做种子,翌年夏天这部分桔梗所产的种子颜色深,粒大,饱满,播种后比“娃娃种”增产19.8%。第二次是我们在收刨桔梗时,专门挑选出一部分长25厘米左右,无叉、光滑,直径在2厘米以上优质桔梗根种在地里,培育成了与种田,第二年产下的新种,又大又亮,用此种种植的桔梗增产效果是十分明显的,下面是1986年我们做的对比试验:
“娃娃种”二年生种、三年生育苗种产量对比表
试验项目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