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学简论.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章 桐城派 清初至清末,散体文的主流。 天下文章其在桐城乎! 汉学家:空疏肤浅。桐城:芜杂寡要。 骈文家:谫陋庸词。 白话文:桐城谬种。 ;文论核心: 义法 方苞《又书货殖列传后》: 《春秋》之制义法,自太史公发之,而后之深于文者亦具焉。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法,即《易》所谓言有序也。义以为经,而法以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雅洁 方苞《书归震川文集后》:又其辞号雅洁,仍有近俚而伤于繁者。 《书萧相国世家后》:柳子厚称太史公书曰:洁,非谓辞无芜累也,盖明于体要,而所载之事不杂,其气体为最洁耳。 “洁”与“体要”的关关系,姚鼐的补充: 《答鲁宾之书》:《易》曰:吉人之辞寡。夫内充而后发者,其言理得而情当。;理得而情当者,千万言不可厌,犹之其寡矣。 “繁”之不可法: 方苞:昔王介甫志钱公辅母,……乃用欧公法,若参以退之、介甫法,尚可损三之一。假而周秦人为之,则存十二三耳。……夫文未有繁而能工者。;口语、佛语不当入文: 方苞《答程夔州文》:凡为学佛者传记,用佛语则不雅。……岂惟佛说,即宋五子讲学口语,亦不宜入散体文。司马氏所谓“言不雅驯”。 姚鼐《复曹云路书》表述了同样的看法。 吴德旋《初月楼古文绪论》:古之文体,忌小说,忌语录,忌诗话,忌时文,忌尺牍。此五者不去,非古文也。;因此,自然要向古人学习,以复古为创新。 姚鼐《复汪进士辉祖书》:鼐独仰慕古人之谊而窃好其文辞。 文道合一。 姚《敦拙堂诗集序》:夫文者,艺也。道与艺合,天与人一,则为文之至。 《荷塘诗集序》:夫诗之善者,文与质备,道与;艺合,心手之运,贯彻万物而尽得乎人心之所欲出。 因此,作家个人修养就显得格外重要。 文字者,犹人之言语也,有气以充之,则观其文也,虽百世而后,如见其人而与言于此,无气,则积字焉而已。 ;方东树《书惜抱先生墓志后》:夫学者欲学古人之文,必先在精诵。沉潜反复讽玩之深且久,暗通其气于运思置词、迎拒措注之会,然后其自为之以成其辞也,自然严而法,达而威。;姚鼐《古文辞类纂序目》:凡文之体类十三,而所以为文者八:曰神、理、气、味、格、律、声、色。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然苟舍其粗,则精者亦胡以寓焉。 ;姚门四杰:梅曾亮、方东树、管同、姚莹、刘开。 李详《论桐城派》:至道光中叶以后,姬传弟子,仅梅伯言郎中一人,同时好为古文者,群尊郎中为师,姚氏之薪火于是烈焉。复有朱伯韩、龙翰臣、曾文工……之徒,相与附丽,俨然各有一桐城在其胸中,……;文正之文,虽从姬传入手,后益探源扬马,专宗退之,奇偶错综,而偶多于奇,复字单义,杂厕其间,原集其气,使声采炳焕,而戛焉有声,此又文正自为一派,可为湘乡派,而桐城久在祧列。其门下则有张廉卿裕钊、吴挚甫(汝纶)、黎莼斋(庶昌)、薛叔耘福成,亦为姬传先生之四大弟子,要皆湘乡派中人也。 ;李详《曾国藩古文派别》: 裕钊善叙事,而规模不免狭小,福成具体而微,首尾完密。汝纶习于间架,其铭词陶铸诗骚,堪称继武。庶昌读书较多,而囿于法而范围较广。 桐城派文选《古文辞类纂》 黎庶昌、王先谦《续古文辞类纂》;第四章 从宋诗派到同光体 乔亿《剑溪说诗》:自钱受之力诋弘、正诸公,始缵宋人余绪,诸诗老继之,皆名唐而实宋,此风气一大变也。 康熙初年,吴之振、吴自牧、黄宗羲、吕留良诸人编选《宋诗钞》。吴之振序云:黜宋诗者曰腐,此未见宋诗也。宋人之诗,变化于唐,而出其所自得,皮毛落尽,精神独存。;此时重要的主宋派诗人有汪琬、叶燮、宋荦。朱彝尊早年受知于陈子龙,中年以后取法宋人。 钱谦益从主变的角度肯定宋诗,黄宗羲从宋诗对唐诗的继承的角度肯定宋诗。 《张心友诗序》:夫宋诗之佳,亦谓其能唐耳,非谓舍唐之外能自为诗也。(《南雷文定》前集卷一);以汉魏、唐诗审美传统为基础的审美体系建立,以议论、才学、文字为诗的审美价值系统尚未确立。 雍乾之间,浙派提出“学人之诗”的理论。 厉鹗(1692-1752)继承朱彝尊诗论中崇尚博学的倾向,其《绿杉野屋集序》:;少陵之自述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诗至少陵止矣,而其得力处,乃在读书万卷,且读而能破致之。……故有读书而不能诗,未有能诗而不读书。 汪诗韩《诗学纂闻》“读书条”也谈及博学与诗的关系。杭世骏正提出“学人之诗”的口号: 《沈沃田诗序》:余特以学之一字立诗之干,而正天下言诗者之趋,而世莫宗也。;翁方纲沿着浙派的诗学进路打通诗与学问之界,一方面沿着桐城派文学的进路打通诗文与理之界。 《理说驳戴震作》(《复初斋文集》卷四):夫理者,彻上彻下之谓,性情统絜之理论即密察条析之理,无二义也。义理之理,即文理、肌理、腠理之理,无二义也。;《吴怀舟时文序》:有义理之学,有考订之学,有词章之学,三者不可强而兼也,况举业文乎?然果以其人之真气贯彻而出之,则三者一原耳。 《神韵论上》:昔之

文档评论(0)

勤能补拙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