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北平面道路案被告行政院環保署補充理由狀.pptx

淡北平面道路案被告行政院環保署補充理由狀.pptx

此“司法”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淡北平面道路案-被告行政院環保署補充理由狀補充理由狀大綱關於環評法第8條之爭議系爭開發案緩衝帶是否足夠原處分未違反「文化資產保存法」第50、51條原處分未違反「海岸開發環評作業要點」第6條第4款之規定關於環評法第8條之爭議環評法施行細則第43條是否牴觸母法?(環保署是否可有條件通過環評?)上述問題的爭議點,主要在於對環評法施行細則第43條的解釋,條文中「有條件通過」的條件,究竟是指甚麼樣的條件。若該條文中的條件,解釋為「非環境影響預防或減輕措施的條件」,原告也應會認為該條文並未牴觸母法。但被告主張環評法施行細則第43條中的條件,應包含「環境影響預防或減輕措施」,關於這樣的闡釋,牽涉到對二階環評制度之認知(及對環評法第8條之闡釋)。二階段環評之爭議原告在環評制度爭議的主張應細劃成兩個命題:首先,原告主張根據環評法第8條,一經判斷「對環境有重大影響之虞」,被告環保署即無裁量之空間,應進行二階環評,此部分主張尚不涉及附款。其次,根據上述見解,原告當然導出對環境有重大影響之虞,環保署不可有條件通過環評。二階段環評之爭議被告對上述第一命題之回應:任何開發案均一定對環境造成影響,任何環說書之規劃一定包含對環境影響減輕或預防措施之規劃,環評之審查係針對整體開發之規劃,不能避免對開發單位未來應履行之義務一併審查(即環評事件之向未來性)。因此,被告主張「對環境有重大影響之虞」之判斷,及於開發單位未來應履行之義務,即預防或減輕措施。二階段環評之爭議接續對上述第一命題之討論,若原告主張為真,則極可能發生的情形是,環說書中的預防減輕措施,很容易被認定為「對環境有重大影響之虞」之跡證,而進入二階環評,則第一階段環評審查的制度,就被架空了。被告質疑,這真的是制度設計之原意嗎?二階段環評之爭議被告對上述第二命題之回應:若認定被告環保署可對開發單位未來應履行之義務審查,環保署可否進一步附加條件,在環說書外,另外課與開發單位未來應履行之義務?被告主張,在審查委員就專業評估之前提下,應可有條件通過,不可諱言,這有效率之考量在內,但被告認為這正是制度設計之目的。此外在我國實務上,正式審查前的專案小組會議,委員已與開發單位就環說書及開發案討論及交換意見,應已實質影響環說書之內容,開發單位未來應履行之義務,是否直接為環說書內容,或以處分附款之型式出現,似乎是形式化的問題。二階段環評之爭議被告提出最高法院100年度判字第1352號行政裁判,係為說明有條件通過環評審查,並非特例,且被告環保署對開發單位應履行之義務,係盡監督之責。被告另提出最高法院102年度判字第70號行政裁判,該裁判指出附款內容應為「確保行政處分法定要件之履行」而非「取代法定之許可要件(即被告所指開發單位未來應履行之義務) 」 ,但被告主張兩者在環評事件中實難區分,在此被告再次指出,附款爭議,是否有形式化之嫌。二階段環評之爭議最後,在如被告對現行環評制度之上述闡釋下,並不當然架空二階環評,被告首先仍將本於專業對環境影響做出判斷,其次就個案中其他考量因素,綜合判斷是否進入二階環評。例如在本案中,居民對系爭平面道路殷切之需求,即為效率考量因素之一。系爭開發案緩衝帶是否足夠緩衝帶定義緩衝帶係泛指人為開發地區與自然環境間的過渡帶而言,通常是人為栽植或輔助植生演替的帶狀植生地區,然而因應不同的保護功能。(參考行政院農委會水保局定義)不同地區緩衝帶足夠距離也不同,法規多交由行政機關裁量。「非都市土地開發審議作業規範」提及緩衝帶規定住宅社區基地開發應於集合住宅或建築組群之外圍設置十公尺以上緩衝帶,且得以道路為緩衝帶。農村社區土地重劃集合住宅或建築組群之外圍應設置適當之緩衝帶,且得以道路、防風林、綠帶、河川、區域灌排水充當。原解除工業區編定範圍集合住宅或建築組群之外圍應設置適當之緩衝帶,並得以道路、防風林、綠帶、河川、區域灌排水充當。開發行為環境影響評估作業準則第19-1條開發基地應以下列原則進行規劃:一、應避免使用地質敏感或坡度過陡之土地。二、開發基地林相良好者,應予儘量保存,並有相當比率之森林綠覆面積。三、開發基地動植物生態豐富者,應予保護。四、應考量生態工程,並維持視覺景觀之和諧。五、開發基地與下游影響區之間,應有足夠寬度、深度之緩衝帶。系爭開發案緩衝帶依淡水地政事務所土地複丈成果圖所示舊PT5 樁位與鐵圍籬垂直距離6公分,新PT5 樁位與鐵圍籬垂直距離21公分,新PT5 樁位與現況道路之垂直間距19.95公尺。而系爭道路與紅樹林間,有1.6公尺寬之草溝、3公尺寬之自行車道、0.5公尺寬之路肩,顯見系爭道路主體與紅樹林之邊界至少有5.1公尺距離,有足夠緩衝帶。根據「非都市土地開發審議作業規範」,道路亦可做為緩衝帶,自然自行車道也可做為緩衝帶。且系爭開發案緩衝帶經由環評會議,眾多專家學者審議通過,足見已具相當專業判斷

文档评论(0)

benzei24457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