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保健灸法李正祥.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温岭市中医院 李正祥 ;一、灸法的概念 “灸”即艾灸,以火点燃艾炷或艾条,烧灼穴位,将热力透入肌肤,以温通气血。针灸就是以这种方式刺激体表穴位,并通过全身经络的传导,来调整气血和脏腑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病保健”的目的 。;二、灸法的作用 1、温经散寒, 2、扶正祛邪, 3、疏通经络, 4、调和营卫, 5、振兴机体功能 艾灸的广泛作用,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 更由于艾灸保健功效显著,而受到世人的推崇。;三、灸法的渊源 灸法在我国出现的时代在周秦以前,战国时代孟子《离娄》曰:“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艾之灸病陈久者益善……”可见在春秋战国时代即重视针灸。 《三国志·华佗传》载:“病若当艾(艾灸),不过一两处,每处不过七八壮。”(按:医用艾灸,灸一次谓之一壮,一壮捻成艾绒如雀屎大,谓之艾炷,艾叶越陈越好。) 至晋代葛洪的《肘后方》、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都很重视艾灸的保健防病作用,如《千金要方·灸例》中载:“凡入吴地区游宦,身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忽令灸疮瘥,则瘴疫、温疟、毒气不能着人也。故吴蜀多行灸法。” 说明当时人们已普遍采用灸法来预防传染病。 宋代以后灸的保健防病作用日益受到重视,窦林的《扁鹊心书》就是以灸法防治疾病的专着。;四、灸法的现代研究 艾灸法除对哮喘、肺结核、痢疾、疟疾、肠炎等有显着疗效外,还可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防治。现代医学研究证实,施灸能提高白细胞的功能,加速抗体形成,增加机体防御力,对呼吸、循环、消化、生殖等系统有调节作用,起到一定的保健防病作用。我国已故着名中医研究员刘炳凡老先生在《颐年金名·预防提要》中强调:“有疾宜先治,无疴应早防。”“关元足三里,常灸保安康。”保健取穴一是关元穴,二是足三里穴,三是整体调节备用穴。如下病上取之百会,上病下取之涌泉穴,中病旁取之天枢穴即是。 ;五、常用灸法 1、温和灸   将艾卷燃着一端,在所选定之穴位上空薰灸。先反复测度距离,至病人感觉局部温热舒适而不灼烫,即固定不动(一般距皮肤约3厘米),以施灸部位出现红晕为度。 2、雀啄灸   将艾条燃着的一端在施灸部位上作一上一下、忽近忽远的一种灸法,形如雀啄。本法热感较强,应避免灼伤皮肤。 3、熨热灸 又称回旋灸。将艾条点燃端先在选定的穴区或患部熏灸测试,至局部有灼热感时,即在此距离作平行往复回旋施灸,以局部潮红为度。;4、隔纸灸 【概?述】?艾炷隔纸灸首见于宋·《普济方》,主要用于咳嗽、咯血等,“用白表纸数重折之,于凉水内浸湿了,然后燃艾炷,仍沾些许雄黄末同燃。或艾炷子安在纸上,用火点着,随即放在舌头上正中为妙。下手灸人拿着一个铜匙头??患人口内上脬(腭),膈(隔)住艾烟,呼吸令人如常。” ???? 【操作方法】? ??? ?取面纸半张,折叠五次成2.5cm见方之折纸,以清水浸透,略压干。上置艾炷灸之。每次灸5~7壮。如纸烘干,可用清水湿润后再灸。 ???? 【主治病证】? ???? 咳嗽、咯血等病证。;六、穴位艾灸保健 1.关 元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即本人三横指)。 [解剖] 在腹白线上,深部为小肠;有腹壁浅动、静脉分支,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十二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中风脱证,虚劳冷惫,羸瘦无力,少腹疼痛,霍乱吐泻,痢疾,脱肛,疝气,便血,溺血,小便不利,尿频,尿闭,遗精,白浊,阳萎,早泄,月经不调,经闭,经痛,赤白带下,阴挺,崩漏,阴门瘙痒,恶露不止,胞衣不下,消渴,眩晕。 ;[配伍] 配气海、肾俞(重灸)、神阙(隔盐灸)急救中风脱证; 配足三里、脾俞、公孙、大肠俞治虚劳、里急、腹痛; 配三阴交、血海、中极、阴交治月经不调(冲任不固,针用补法); 配中极、大赫、肾俞、次髎、命门、三阴交治男子不育症、阳萎、遗 精、早泄、尿频、尿闭、遗尿(肾阳虚衰、针补法或艾灸); 配太溪、肾俞治泄痢不止、五更泄。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 [附注] 足三阴、任脉之会。 古人说灸七壮,具有补肾培元、强壮益寿的作用,常灸有明显的保健作用,能增强神经、泌尿、生殖系统功能,提高免疫功能,可防止早衰。 ;2.足三里 [定位]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以手掌心按膝上,中指尽处向外侧横开一指即是此穴。 [解剖] ??在胫骨前肌,趾长伸肌之间;有胫前动、静脉;为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皮支???布处,深层当腓深神经。 [主治] ???胃痛,呕吐,噎膈,腹胀,泄泻,痢疾,便秘,乳痈,肠痈,下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