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仙台媒体中心的形与力:伊东丰雄的创作宝藏
[10天前,我喜爱的伊东丰雄(ToyoIto)在72岁时被授予普利兹克建筑奖(PritzkerPrize),不觉间有种“终于”的复杂感慨与感动。40多年的设计实践生涯,伊东通过与佐佐木睦朗(MutsuroSasaki)、新谷真人(MasatoAraya)、巴尔蒙德(CecilBalmond)等结构师的合作,创造了太多令人感动的建筑。趁此让自己动力一把,并为自己保存一份学习总结。]原创声明:本文仅用于学习交流,不用于商业,谢绝转载。普利兹克建筑奖对伊东的评审辞里称述到:“伊东丰雄在其职业生涯当中,创作了一系列将概念创新与建造精美相结合的建筑……每一次都力求建筑上的突破与超越……研究过伊东丰雄作品的人都会发现其作品中不仅涵盖不同的使用功能,而且还蕴含着丰富的建筑语言。他逐步发展并完美了一套独特的建筑语法,把结构与技术层面上的创造发明与清晰的形式语言相结合……伊东丰雄能用一种极其独特的方式,将结构、空间、环境、技术及场所建立于一个平等的立足点之上……他的作品结构复杂,但又巧妙地融为一体,令建筑本身焕发出宁静与祥和,而使用者则能自由自在地在其中从事各项活动。……伊东曾经说过,他力求建筑的流畅,而不受制于现代建筑的局限。在2000年建成的仙台媒体中心,他利用管柱结构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从而使得其内部出现新的空间品质。……”[1]仙台媒体中心(SendaiMediatheque,以下简称smt,图01)是伊东(1965年伊东从东京大学毕业后进行建筑设计实践)第三十个实践年头1995年开始设计的[2]。它历时6年,终于2001年落成。这座21实际的建筑新类型,是伊东获得2002年金狮奖的重要作品。在2011年的海啸侵袭中smt的非常规主体结构依旧无损,证明自身经受住了时间与事件考验。伊东更是因此号召建筑师们为灾民设计“共有家园”,传递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感。Smt是伊东设计生涯全新航程的起点,也是他之后设计生涯的创作宝藏。
图01
介绍smt的资料与研究很多,也非常精彩,从伊东丰雄事务所出版的《建筑的非线性设计》(日文原版为:建筑:非线型の出来事)到伊东与佐佐木合着的GADetalis2:SendaiMediatheque,从RonWitte编写的Case:ToyoIto—SendaiMediatheque到TomokoSakamoto等人编着的ToyoIto:SendaiMediatheque。本文仅尝试着眼于smt的形与力的关系,探讨smt对伊东之后创作的价值。Smt的形可能最早来自于伊东对建筑剖面的思考(图02左)。而这个洞穴空间般的剖面又被伊东激进地于1995年1月23日在机场发展为“海草鱼缸图”(图02右)——“仙台媒质机构建筑的所有设计都是从这个草图开始的。”[3]
图02
这张草图同时也包含了伊东对现代性场所的思辨。战后的仙台几乎被夷为平地,而重建过程中大量现代建筑“楼房面积大、坚固,其门窗似乎都是用打孔机在大楼正立面打出来的”[4],而这种建设所形成的城市空间是毫无场所可言的,因此,smt的使命之一就是要创造场所。“比如,在某一空间树立了多颗柱子等,正是由于柱子的存在破坏了原有的单调性,产生了不同的场所。每颗柱子周围都形成以柱为中心的同心圆空间,多颗柱子的同心圆就像波纹一样相互交错重叠,描绘出场所内的一组组等压线。如果空间连续的话,柱子也会产生流动性的‘场所’。”[5](图03左)
图03
在“海草鱼缸图”中伊东注明了“清一色的平台、浮动的海草式的柱子、银幕般立里面”等于结构相关的信息,纵然佐佐木睦朗看到草图后感到震惊,却依旧认为“如果不是荒谬,再难的问题也会有答案”。[6]然而与海草般游曳的流线姿态不用的是,佐佐木在综合思考柱子形态以及保持楼板薄度之后,其转换为竹子的形态(图03右)——他说,“竹有竹节,楼板(与柱子的交界处)亦是如此”[7]。然而这并非伊东所望,因此从1995年1月23日到2月15日(即竞赛投标方案),伊东与佐佐木的讨论过程中大致存在5种类似的形态,而最终实现的建筑形态相对于投标方案仍有些许调整(图04)。
图04
支撑smt独特形式得以实现的基础,便是平衡的力流。伊东对smt的概括为三点:楼板(plate)、管状柱(tube)、表皮(skin),而佐佐木也将smt概括为三点:管状柱、楼板结构和减震性质的结构。表皮在smt的作用于视觉和节能有关,正是伊东将表皮弱化,模糊了室内外的边界,使smt这座建筑的独特形式/结构推到视觉前台,最有趣的是,很多形式/结构创新的建筑从国外被“模仿”到国内完全由结构退化为装饰,但smt被伊东的表皮完全呈现后,便难以被“模仿”。减震性质的结构中地下部分虽然很重要但与建筑的形式并不直接发生关系,本文不做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