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曹禺话剧对比研究.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童年经历对于性格的影响 二、笔下女性角色的区别 三、曹禺的诗化戏剧 四、老舍的小说化戏剧 一、童年经历 亡母丧父的家庭变故给老舍和曹禺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但两人一贫寒、一富足的家族特质,导致了他们截然不同的个性气质。曹禺的个性气质以激情浪漫为主导,老舍以理智坚强为底色;曹禺孤僻内向,注目于人性世界,表现出省察人性的深刻性,老舍爽直豁达,直面社会现实,凸显出社会批评的真理性。 二、笔下女性角色的区别 老舍笔下的女性世界分为传统女性、新潮女性和悍妇女性三部分。 老舍对传统女性的赞美和对新潮女性、悍妇型女性的拒斥,反映出老舍冷静又略显偏颇的女性观。在他的艺术世界里,对传统文化妇道意识的认同,伴随着对西方文明中女性解放潮流的现代性疑虑。这既反映了他思考的深刻性,也显示了他女性审美的传统性和狭隘性。 曹禺幼年丧母,对模糊如云烟的生母的怀念,对奶妈的惧怕,是他女性印象的第一层印象。其后,是宛若启蒙老师的段妈和爱之如母的姐姐万家瑛,她们的爱是母爱的凸显,其不幸遭遇又成为曹禺同情女性的酵母。同时,高大而又暴虐的父亲,又使得曹禺自我暗示为女性角色,并逐渐演化为对女性苦与痛、柔与烈、追求与反抗深刻的体察和同情,甚至是热烈的赞美。 曹禺艺术世界里最为灿烂的女性形象就是“繁漪式”的狂烈反抗型女性。她们热烈追求自由和爱情,但却苦闷压抑,最终选择以变形的方式进行猛烈地反抗,不惜付出道义和生命的代价。她们的代表就是繁漪——曹禺戏剧最复杂、最丰富、最深刻、最典型的女性形象。 三、曹禺的诗化戏剧 “以诗写剧”是最能体现曹禺话剧创作个性的特点之一,也是他区别同时代话剧作家的显著特色,就创作主体而言,曹禺多次宣称他以“诗”写“剧”。1935年4月,《雷雨》在东京首演之前,中国留日学生杜宣就有关演出事宜请教曹禺。曹禺在给他的复信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他写《雷雨》是在写一首诗的创作观念。“我写的是一首诗,一首叙事诗,这诗不一定是美丽的,但是必须给读诗的一个不断的新的感觉。” 首先,作者以诗人的心态进行戏剧创作。曹禺曾说:“我是一个不能冷静的人。”曹禺这样描述他创作《雷雨》时的状态:“我象个比赛前的运动员,那样兴奋,从清晨钻进图书馆,坐在杂志室一个固定的位置上,一直写到夜晚10时闭馆的时候,才怏怏走出。夏风吹拂柳条刷刷地抚摸着我的脸,酷暑的蝉声聒噪个不停,我一点觉不出,人象沉浸在《雷雨》里。有时写得太舒畅了,又要跑出图书馆,爬上不远的土坡,在清凉的绿草上躺着,呆望着兰天白云,一回头又张望着暮霭中忽紫忽青忽而粉红的远山石塔,在迷雾中消失。” 其次,作者在创作中追求诗意的真实,以理想的情愫描写现实生活,超越了对具体社会问题的直接表现和对时代背景的如实描写。曹禺前期的所有剧作都体现了生活的真实而绝非真实的生活。他的作品从不以生活表层的反映为满足,从不滞留在对具体的矛盾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直接表现上,而是反眼整个社会人生,执拗地追问社会问题背后潜伏的人类生活哲理。 第三,诗的语言。用诗的语言来创作戏剧也是曹禺戏剧诗意创作的重要特征之一。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曹禺剧作之所以至今还能吸引不同层次、不同信仰,不同世界观的读者和观众,并能让读者放下书本或观众走出剧场仍然心情澎湃、激情涌动,恐怕不仅仅是主题和情节的魅力,很大程度上还得益于作者如诗的戏剧语言。 四、老舍的小说化戏剧 与曹禺诗化戏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老舍在他的话剧创作中也融合了别种文学体裁的特长,但不是诗而是小说。老舍创造性地把小说与戏剧这两种最为显要的现代文学文体结合起来,创立了极具个性特色的“小说化戏剧”,使成熟于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话剧在特殊的政治时代,没有完全跌入低谷,在文艺家们普遍迷失自我的红色岁月依旧为中国甚至世界戏剧观众奉献出独具个性风采的“小说化戏剧”精品。 老舍走上话剧创作道路上的时候,已是卓有成就、蜚声海内外的著名小说作家。1939年春,在全民抗战的革命热潮中,作为文协负责人的老舍,为解决文协因筹款演戏的燃眉之急,在朋友们的一致推举下,开始尝试话剧创作,探索文艺与观众直接见面的可能性。老舍后来谈到自己写作话剧的初衷时说:“我不懂戏剧,只按照写小说的办法,想了个故事,写了一大片对话。” 有学者认为老舍的小说化(体)戏剧创作经历了“不会写戏,以小说的方法去述说”——— “强化戏剧技巧,排斥和否定小说”——— “吸收小说的优长,完成自己的独特创造”这样三个不同的阶段,经历了否定之否定的艰难过程。

文档评论(0)

clz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医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5月15日上传了医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