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图52 等温正火零件硬度分布直方图 表75 等温正火对减小渗碳淬火齿轮变形的效果 T下 T上 硬度 HB 频数 零件名称 参 数 与名义尺寸的相对误差(%) 普通正火 等温正火 后桥齿轮(20Cr2Ni4A) 中心距 14 9 变速箱齿轮(20CrMnTi) 花键孔直径 15 11.5 变速箱齿轮(25CrMnTi) 中心距 10.5 6.5 5.5 渗碳淬火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1)大型重载齿轮的深层渗碳 (2)大型焊接齿轮的渗碳淬火工艺 (3)化学催渗渗碳 表76 原工艺:装炉量180只 节拍36min、渗碳周期1 2小时 表77 催渗工艺:装炉量180只 节拍28min、渗碳周期10.26小时 区段 一区 二区 三区 四区 五区 温度℃ 860 900 930 900 830 碳势C% ? 1.0 1.2 0.95 0.85 甲醇量L/h ? 0.5 0.25 1.0 1.2 丙酮量L/h ? 0.8 1.2~1.5 0.5 0 空气 0 自 动 调 节 区段 一区 二区 三区 四区 五区 温度℃ 860 900 930 900 830 碳势C% ? 1.0 1.2 0.95 0.85 甲醇量L/h ? 0.5 0.25 1.0 1.2 丙酮量L/h ? 1.0 1.5~2.0 0 0 空气 0 自 动 调 节 表78 原工艺和催渗工艺检查结果 表79 原工艺参数 金相组织(范围≤) 渗层mm 表面硬度 HRC 花键变形 范围mm 工艺 M Ar K F 原工艺 5级 5级 1级 1级 1.05~1.2 58~64 0.03~0.12 催渗工艺 4级 3级 1级 1级 1.05~1.15 59~63 0.05~0.11 ? 预氧化 预热区 透烧区 渗碳区 扩散区 预冷区 清洗 回火 温度℃ 480 880 920 940 920 850 70 180 保护气流量(m3/h) ? 7 6 4 5 6 ? ? 碳势% ? ? 1.05 1.20 1.10 1.00 ? ? 时间(分钟) 125 100 75 150 100 75 50 150 表80 催渗工艺参数 表81 层深、组织及硬度对比 ? 预氧化 预热区 透烧区 渗碳区 扩散区 预冷区 清洗 回火 温度℃ 480 890 890 900 890 820 70 180 保护气流量(m3/h) ? 3 3 4 5 6 ? ? 碳势% ? ? 1.25 1.25 1.0 0.90 ? ? 催渗剂流量(ml/min) ? ? 3 3 3 ? ? ? 时间(分钟) 125 100 75 150 100 75 50 150 工艺 有效硬化层深(mm) 碳化物级别 残余奥氏体级别 表面硬度(HRC) 心部硬度(HRC) 原工艺 0.95~1.10 3 4 60~62 35~40 催渗工艺 1.00~1.05 0 3 60~62 34~38 表82 催渗前后变形量的对比 化学催渗的另一个作用是明显改善渗层的碳化物形态,同时还使马氏体组织得到细化,从而明显提高齿轮的强度性能,表83是催渗与常规渗碳试验齿轮接触疲劳寿命的对比数据。 表83 催渗与常规渗碳齿轮的接触疲劳寿命对比 ※ 50%可靠度 试样 内孔变化 ㎜ 齿形变化 ㎜ 齿向变化 ㎜ 中心距变化 ㎜ 应用前 应用后 应用前 应用后 应用前 应用后 应用前 应用后 15个试样平均值 0.14 0.09 0.009 0.006 0.007 0.005 0.026 0.021 标准 热前尺寸Ф61.775 热后尺寸Ф62 允许变形量0.225mm 热后精度允许降低一级即0.08mm,齿形精度8FG,GB10095-88 热后精度允许降低一级即0.007mm,齿形精度8FG,GB10095-88 中心距 148±0.0315 项 目 高应力水平 2300MPa 低应力水平 2100MPa 催渗 常规渗碳 催渗 常规渗碳 疲劳寿命※ 4.45×106 6.41×105 1.10×107 1.53×106 (4)真空低压渗碳+油淬或气淬 真空渗碳从60年代开发,70~80年代逐步完善,但由于甲烷、丙烷在低压真空中裂解产生碳黑而未得应用。90年代利用乙烷、丙烷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