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会议”与亚太地区能源供求.docVIP

“哥本哈根会议”与亚太地区能源供求.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亚太发展蓝皮书2010》,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4月 “哥本哈根会议”与亚太地区能源供求 朴 光姬 \o [①]   ?   [内容提要] “哥本哈根会议”的演变轨迹、本次会议的核心议题及参会各方的主要主张表明,各国在削减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上有各自的基本利益。对亚太地区国家来说,“哥本哈根会议”倡导的国际气候治理必须与本地区特有的能源赋存、供求结构相适应,政治性的决定不足以改变地区的能源供求结构。   [关键词]哥本哈根会议 气候变化 亚太地区 能源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core issues in addition to main claims by lead participants in the United Nations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 Copenhagen 2009 indicate that the fundamental interest of each participant varies on the issues of 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climate change. In practice, the international climate governance advocated by the Copenhagen Conference 2009 needs to be in consistent with Asian-Pacific regionally specific energy endowment and supply-demand structure, which is unlikely to be changed by political decisions.   [Key Words]: the United Nations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 Copenhagen 2009, Climate Change, Asian-Pacific region, energy, supply-demand structure   ?   气候变化是典型的全球性环境问题。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经济增长方式的趋同,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持续增加。气候变暖及重大自然灾害的多发,使得建立公平有效的国际气候治理机制成为目前世界政治的一个重要议程。 “哥本哈根会议”正是国际社会各主要国家围绕削减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进行角逐的舞台。   ? 一、走向“哥本哈根会议”的轨迹   “哥本哈根会议”是指2009年12月7日-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第15次(COP15)暨第5次京都议定书缔约方会议。   全球关于国际气候治理机制建设的发展历程至“哥本哈根会议”已经历了四个阶段。   1.气候变化研究及治理机制的酝酿(20世纪70年代~80年代)   20世纪70年代初全球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干旱和其他气候异常现象,许多国家经济遭受严重打击。为此,1974年联合国第六次特别联大要求世界气象组织(WMO)进行气候变化的研究。WMO于1979年召开“世界气候大会——气候与人类专家会议”,通过了《世界气候大会宣言》,并推动建立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进程。   20世纪80年代中期,科学家们认为由于人类活动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正使全球变暖超出自然变异的范围;因而要求各国政府合作寻求减缓人为导致的气候变化。1987年9月在加拿大蒙特利尔UNEP(联合国环境署)组织召开了“保护臭氧层公约关于含氟氯烃议定书全权代表大会”,并由24个国家签署了《关于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蒙特利尔议定书》)。1988年WMO和UNEP共同推动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其主要任务是评估气候变化科研现状、气候变化对社会和经济的潜在影响以及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可能对策。   2.《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谈判的启动、签署及生效(1990年~1994年)   IPCC 1990年提交的《第一次评估报告》确认了有关气候变化问题的科学基础,并促使联合国大会做出制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的决定。1990年12月联合国第45届大会决定设立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政府间谈判委员会,正式启动《公约》谈判进程。1991年2月至1992年5月间《公约》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共进行了六次会议,经过谈判各方的最终妥协,于1992年5月9日在纽约通过了《公约》。当年6月在巴西

文档评论(0)

346493654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