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被好莱坞妖化.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伊朗已被塑造成一个“危险、怪异而可怕”的国家—— 伊朗被好莱坞妖魔化? ○本报记者 高珮莙 《 青年参考 》( 2013年03月20日 ? 06 版) /html/2013-03/20/nw.D110000qnck1-06.htm ????1979年伊朗人质危机中的美国人质。 ????本·阿弗莱克在其自导自演的电影《逃离德黑兰》中。 ????在伊朗人眼里,好莱坞抛出的一部部电影“与美国政府沿着几乎相同的路线,即简单的善恶二元论,公式化地刻画着伊朗的形象”。 ????“电影将伊朗人塑造得极度脆弱、不理性、疯狂而残忍,而美国人的形象却‘善良而无辜’,中情局特工更是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这是在世界范围内散布‘伊朗恐惧症’,严重诋毁了伊朗的国家形象,扭曲了真实情况。” ????于是,“想去伊朗旅游的游客担心,自己可能会在偏僻的沙漠中被杀死,或被当作间谍逮捕。” ????由一个真实的事件改编而来,电影《逃离德黑兰》一举夺得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奖”。但英国《卫报》报道,在故事的发生地伊朗,它却被禁止在公共场合播放。 ????但私底下,在经过挑选的伊朗观众面前,这部电影已被秘密放映了两次。其中一次,正是3月11日在德黑兰“好莱坞的骗局”国际研讨会召开的同一天晚上。而且,盗版的DVD碟片,在伊朗各地的黑市上都能买到,价格低至0.5英镑。 ????伊朗打算起诉所有在反伊朗领域表现活跃的人 ????3月10日,法国籍律师伊莎贝尔·库唐-佩尔,应伊朗文艺行政主管部门之邀,坐上了直抵伊朗首都德黑兰的飞机,去帮这个国家打一场有关“国家形象”的官司。 ????伊朗政府认为,一些好莱坞影片通过“诽谤和攻击”伊朗及其民众的荣誉和名声,给外界留下了“伊朗人等同于恐怖分子”的印象。最近风光无限的影片《逃离德黑兰》,正是其中的代表。 ????3月11日,德黑兰“好莱坞的骗局”大会召开。据伊朗迈赫尔通讯社报道,大会秘书长莱萨尼说:“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打算起诉所有在反伊朗领域表现活跃的人,包括导演和制片人。” ????律师伊莎贝尔在会上表示,她是为了“捍卫伊朗的利益”才接下这宗案子的。半官方的法尔斯通讯社援引她的话称:“我将尽我所能,帮助世界认识伊朗人的真实状况。” ????今年1月15日,《逃离德黑兰》在金球奖颁奖礼上斩获颇丰后,伊朗政府就对其提出了抗议,称电影将伊朗人塑造得极度脆弱、不理性、疯狂而残忍,而美国人的形象却“善良而无辜”,中情局特工更是大义凛然,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这是在给中情局做广告,也是在世界范围内散布“伊朗恐惧症”。“中东在线”网站称,这部影片严重诋毁了伊朗的国家形象,扭曲了当年伊朗人质危机的真实情况。 ????加拿大广播公司报道,在奥斯卡颁奖礼上,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通过视频连线亲自为《逃离德黑兰》颁奖,更是让伊朗人愤怒,认为这是“对我们整个国家和人类的攻击”。 ????据中东门户网站A报道,为了“回击”,伊朗文艺行政部将在今年年内,投拍一部名为《总参谋部》的电影,从另一个角度讲述当年的人质事件。 ????3月13日,伊莎贝尔告诉英国《卫报》,她将代表伊朗政府在法国提起诉讼,指控一些好莱坞的导演和制片人“歪曲历史”,适用法律条款是“个人对他人造成损失,需承担责任”。她又补充道,在瑞士,法律同样禁止对国家进行诽谤。 ????她还对法新社说,伊朗“并不要求禁播《逃离德黑兰》,只希望对方发表声明,承认影片中描述的情况与事实不符”。 ????好莱坞电影中的伊朗人形象大部分都不太正面? ????1979年11月4日伊朗伊斯兰革命爆发后,伊朗学生占领美国驻伊朗大使馆,使馆66名工作人员成为人质,这就是当时震惊全球的伊朗人质事件。444天后,伊美达成协议,人质全部获释。 ????在使馆被占领时,6名美国人成功逃脱,并在加拿大和瑞典大使馆躲藏起来,最终在加拿大外交人员的协助和美国中情局的安排下,于1980年初安全回国。 ????这个故事,多年来被以各种方式阐述着,表达着不同的立场和利益。如今,在阿弗莱克的镜头下,它再次刺痛了伊朗人。 ????美国网站认为,《逃离德黑兰》只塑造了两种形象的伊朗人:积极从事反美暴力活动的、纯粹为推动剧情而出来“打酱油”的;而美国人,则被给予最大程度的同情。 ????有知情人士告诉《卫报》,当年6位美国人并非逃出使馆,而是正好外出。占领美国使馆的伊朗学生,也并没如片中所述手持武器。曾参加占领的学生马苏迈赫告诉英国《太阳报》,影片夸大了当年冲击使馆人群的暴力程度。 ????这样的夸张和“妖魔化”,在好莱坞影片中并不鲜见。美国人创办的伊朗电影网站“Firouzanfilms”,总结出20部好莱坞电影中的伊朗人形象,其中大部分都不太正面。 ????2009年,伊朗总统内贾德的文化顾问贾维德·沙马达瑞,曾邀请美国电影工业官方办

文档评论(0)

剑影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