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聚氰胺的代谢原药——环丙氨嗪.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三聚氰胺的代谢原药——环丙氨嗪 江苏农业科学2009年第3期 三聚氰胺的代谢原药环丙氨嗪 罗芳琴,王冉,侯翔,金邦荃 (1.南京师范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系,江苏南京210094;2.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江苏省畜禽产品安全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14) 摘要:环丙氨嗪是一种广谱杀虫剂,畜禽体内主要代谢产物为三聚氰胺,其危险性已引起人们高度关注.本文主 要对环丙氨嗪的药理作用,药动学特性,毒理学特性和残留检测及应用作了较详细的介绍. 关键词:环丙氨嗪;药理作用;药动学特性;毒理学特性;检测 中图分类号:$859.7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1302(2009)03-0004一o4 环丙氨嗪,又称Larvadex,CGA一72662,灭蝇胺等,是 FDA(美国国家药品食品管理局)和EPA(美国环境保护协 会)于1974年正式批准生产的新型杀虫剂,1975年在美国上 市,商品名为cyromazine….1994年获我国农业部批准作为 杀虫剂在国内上市.分子式为cHN6,相对分子质量为 166,化学结构式见图1,化学名为2一环丙氨基一4,6一二氨 基三嗪,又名Ⅳ一环丙基一1,3,5一二嗪一2,4,6一三胺,是一 种三嗪类化合物.本品为白色晶体,微溶于水及乙醇,无臭, 熔点219—223oC.环丙氨嗪的合成一般是以三聚氯氰为原 料,分别通过环丙胺化反应,最后用乙醇精制而成.近几年, 环丙氨嗪被广泛地添加到动物饲料中用于控制动物厩舍内蝇 蛆的生长发育,改善畜禽养殖场环境卫生.2002年农业部将 环丙氨嗪批准为三类新兽药. 收稿日期:2009—04—08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编号:2006BAK02A28). 作者简介:罗芳琴(1982一),女,浙江绍兴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 食品安全研究.E—mail:luofangqin331008@163.com. 通讯作者:金邦荃,博士,教授,主要从事食品科学与营养学研究. Tel:(025E—mail:jinbangquan@.ca. Ⅻ I~ lII NH \\N/ H2 Ⅱ 图1环丙氨嗪(I)和其主耍代谢产物三聚氰胺(Ⅱ)的化学结构 从2007年上半年中国食品出口质量危机,美国宠物食品 污染事件到2008年下半年的中国问题婴幼儿配方奶粉事件, 人们始终把目光聚焦在饲料中人为添加三聚氰胺上.随着政 府检测商品范围的扩大,逐渐发现即使动物食用未添加三聚 氰胺的饲料时,牛奶,鸡蛋中仍会出现三聚氰胺的少量残留, 主要原因就是畜禽养殖过程中大量使用了环丙氨嗪.环丙氨 嗪在动物和植物体内可通过脱烷基作用代谢为三聚氰 胺,环丙氨嗪在土壤和环境中的主要物理化学降解方式 是光降解,降解产物主要为三聚氰胺,同时在极端pH值条件 下(pH≤2)能水解. 本文从环丙氨嗪的药理作用,药动学特性,毒理学特性, 残留检测和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开展研究工作奠 定基础. (上接第3页) [14]牟金明,王明辉,宋日,等.作物根茬留田对土壤有效微量元 素动态的影响[J].吉林农业科学,1998(1):59—61. [15]孙琴,丁士明,倪吾钟,等.磷对超积累植物——东南景天生 长和积累锌的影响[J].环境科学,2003,23(6):818—824. [16]徐晓燕.水稻锌营养基因型差异的研究[J].广东微量元素科 学,2003,10(2):6—9. [17]刘文龙,吴金桂,陆小龙,等.水稻耐锌程度研究[J].广东微量 元素科学,1995,2(5):6一l1. [18]李志剐,叶正钱,方云英,等.供锌水平对水稻生长和锌积累和 分配的影响[J].中国水稻科学,2003,17(1):61—66. [19]吴金桂,宁运旺,徐跃定,等.利用蔬菜奢侈吸锌提高其营养价 值的研究[J].江苏农业,1995,l1(1):49—53. [2O]张怀渝,王化新,吴素琼,等.微量元素锌在土壤一植物一动物 生态系统中的循环转移与利用[J].四川农业大学,1999, 17(4):374—377. [21]何忠俊,华珞,白玲玉,等.土壤一植物系统中氮锌交互作用 研究进展[J].土壤与环境,2001,10(2):133—137. [22]刘呜达,王耀晶,李艳丽,等.不同磷浓度对土壤吸附锌特性的 影响[J].土壤肥料,2005(6):12—14. [23]李惠英,朱永官.不同磷锌施肥量对大麦产量及其吸收的影响 [J].中国生态农业,2002,10(4):5l一53. [24]周启星,高拯民.作物籽实中cd与zn交互作用及其机理的研 究[J].农业环境保护,1994,13(4):148—151. [25]李荣林,王胜兵,李优琴,等.锌硒对油菜吸收和累积镉的影响 [J].江苏农业,2008,24(3):274—278.

文档评论(0)

guocuilv20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