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地图的绘制与运用.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Catalan-Estense Map, circular Mapamundi català, Pere Rossell (1450 ca.) Biblioteca Estense, Modena, Italy, 台北故宫藏明嘉靖二十四年《西域土地人物图》嘉峪关至哈密段 感谢垂聆 敬请赐正 * * 交通图、河渠图往往是长卷案图,方位往往不固定: 一种以长卷式《郑和航海图》为代表,沿着中国海岸线的走向,总是从海面向陆地视望。地图的方位随图卷的展开,不断地变换,但是陆地总是在上方。 台北故宫藏靳辅、周洽《黄河图》 一种是《万里海防图》沿海各省区的海防军事营汛图,内容重在描绘中国沿海全程或某一段沿海陆地、岛屿的防守状况,一般多采取由陆地向海洋的视位。 前者主要服务于沿海岸航行的船只,后者则用于在陆地驻防的军队,完全依据使用者需要观察的方向来绘制和区分。 明万历董可威《乾坤一统海防全图》 (2)视读 挂图多置于官署衙堂的墙壁或屏风上,以政区图为多,一般只显示疆域界线,用不同符号表示府、州、县城等各级行政建制的相对位置,用立面形象表现山脉和长城。周边国家和地区,仅用文字标明相对位置,而不考虑实际距离。凡未明确行政等级的地名均不加任何符号。此类图的绘制不会太细致。中心城镇的符号和道路很突出,但是比例往往失调。 长卷式地图还可以析为折叠相接的屏幅,更有将其镶在屏风上,以适应中国殿堂建筑的室内布局,起到分隔、赏析、研究的多种功效。辽宁省博物馆、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藏的两种绘本《九边图》就是由12个屏幅组成。 案图适宜展在桌子上伏案而视,或躺在榻上翻看,视图的距离较近,故内容繁多,而且多有注记。有些图的注文写在红色或黄色的纸上,分别贴在相应说明的位置,称“贴红”或“贴黄”。 某些城市图,图上的文字注记一律采取由城市中心向各个城门观测的角度。必须把地图拿在手中旋转着看,才能阅读图上的全部文字。 四、印刷与流传 绘本时代到刻本时代 最早的地图复制方法是比照手绘地图临摹,但临摹的工作量相当巨大,又容易产生错误,因此复制的数量极有限。石刻拓印的发明,为石刻创造了条件,于是出现了石刻地图。 华夷图 北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年)至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间绘制,南宋高宗绍兴六年(1136年)十月刻石。 强调华夷之辨,借以彰显其文化正统性和优越性。 地图内容复杂多样,为使地图应用者便于区分地图中的内容,人们很早就采用多种颜色绘制地图。譬如,长沙马王堆墓中出土的绘在帛上的三幅地图,汉文帝前元十三年(前168年)绘制的,已用朱、青、黑或田青、淡棕、黑三色彩绘了。 雕版印刷出现以后,在木板上雕刻比在石板上雕刻容易得多。到宋代雕版印刷已达到兴盛,从私人刻书、书坊刻书发展到官府刻印。刻印内容从书籍发展到地图,地图因而得以大量保存。 南宋咸淳1270年刻本《佛祖统纪》中的《汉西域诸国图》 (4)彩色套印 宋代四川等地流行两色或三色印刷的纸币,元代有朱墨两色印刷的《金刚经注》,但套印技术未能在地图中普及。 现今能见到的最早雕刻朱墨两色套印的地图是明代《今古舆地图》。该图是明代吴国辅等人编制的古今对照的历史舆地图,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刻本,共有地图58幅,以明代内容用黑色,古代内容用红色,这与传统的“古墨今朱”的画法相反。 今古舆地图·今古华夷区域总要图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黑、黄、绿三色套印《河防一览纂要》地图 五、中国古代地图的收藏与管理 (一)清代舆图收藏机构 流传至今的地图绝大多数都是明清两朝绘制的,总数约有上万幅,这些地图在清代主要收藏在以下几个机构: 1、内阁大库档案中的舆图 清初,仿前明旧制,置内三院(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为内阁,成为辅佐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的一个中央机构,雍正以后,其权力渐被军机处所夺。内阁下设典籍厅、满本房等掌理档案图籍,即内阁大库档案。其中包括清代中央及地方官员经内阁进呈皇帝的公务文书,主要为题本,以及随题本进呈的各种舆图。题本经内阁典籍厅官员批红后,则称为“红本”。宣统元年(1909)为推行新政,清学部奏请设立京师图书馆(国立北平图书馆前身),议定以翰林院、国子监以及内阁大库残本为基础典藏,从内阁大库红本中捡出明、清旧本舆图一百余种,转交京师图书馆庋藏。这批舆图后来被运往台湾,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 2、内务府档案中的舆图 内务府是清朝专门管理宫廷事务的机构,其中有造办处舆图房。“舆图房掌图版之属,凡中外臣工绘进呈览后,藏贮其中” 。现存内务府档中有1943件舆图,“分天文、舆地、江海、河道、武功、巡幸、名胜、瑞应、效贡、盐务、寺庙、山陵、风水等十三大类”舆图房保管的地

文档评论(0)

a1335558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