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信仰研究综述 - 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docxVIP

民间信仰研究综述 - 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民间信仰研究综述 李 思 明 一、民间信仰的研究模式 “民间信仰”一词初生于日本,相关研究已逾百年。1897年,日本学者姊崎正治在《哲学杂志》第12卷第130号发表《中奥的民间信仰》一文,首提民间信仰的概念。姊崎文中的民间信仰是作为一种 “多少与正统的被组织化的宗教相异的信仰习惯”而存在,其构成要素涵括“原始宗教的残存”、“自生性的animism信仰”、“组织宗教的衍化、曲解、混淆”等。 铃木岩弓:“‘民间信仰’概念在日本的形成及其演变”,何燕生译,《民俗研究》,1998年第3期。通过对日本“民间信仰”概念百年研究史的梳理,铃木岩弓指出:1945年以前发表的68篇著作、论文大都承袭了姊崎的定义,以教义、教团上的非组织性作为民间信仰特征。而此后半个世纪中,崛一郎的研究成果最大。他反对将民间信仰的载体视为有实体的社会阶层,而是凸显民间信仰载体的“常民性”;还进一步指出,民间信仰与成立宗教在各种层面上相互交合、混融复合。 铃木岩弓:“‘民间信仰’概念在日本的形成及其演变”,何燕生译,《民俗研究》,1998 铃木岩弓:“‘民间信仰’概念在日本的形成及其演变”,何燕生译,《民俗研究》,1998年第3期。 铃木岩弓:“‘民间信仰’概念在日本的形成及其演变”,何燕生译,《民俗研究》,1998年第3期。 中国的民间信仰研究始于晚清,至今亦逾百年。然而,中国的民间信仰研究发端于对“迷信”的研究,而其目的恰恰又是为了批判、破除迷信,具有学术和政治的双重性。1904年9月11日,第11期《安徽俗话报》刊载了卓呆的《续无鬼论演义》一文,该文对导致“种灭国亡”的种种“迷信”做出分类:“第一,偶像(泥塑木雕的菩萨),第二魂魄,第三妖怪,第四符咒,第五方位,第六谶兆。” 卓呆:“续无鬼论演义”,《安徽俗话报》,1904年9月,第11期 卓呆:“续无鬼论演义”,《安徽俗话报》,1904年9月,第11期。 如1904年12月31日《东方杂志》第1年第11期转载《岭东日报》的《论疆臣之迷信神权》一文,首次在文章标题中使用“迷信”概念;1905年5月28日《东方杂志》第2年第4期转载《中外日报》的《论革除鬼神迷信之法》一文,把“下流社会之迷信”看作国家贫弱的根源。 陶思炎、[日]铃木岩弓:“中日民间信仰研究的历史回顺”,《民间文学论坛》,1997年第5期。 如刘锡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性质问题”,《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第1期;向柏松:“民间信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高丙中:“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课题的民间信仰”,《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高丙中,“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课题的民间信仰”,《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近年来,尽管民间信仰研究有不断升温的趋势,民间信仰的提法与概念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然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数杨庆堃分散性宗教的概念模式。 (一)“制度宗教与扩散宗教”模式 杨庆堃在《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一书中,创造性地提出了研究中国社会宗教的独特视角——制度性宗教(Institutional Religion)与分散性宗教(Diffused Religion),跳出了西方宗教研究的范式体系。分散性宗教应被理解为:拥有神学理论、崇拜对象及信仰者,能十分紧密地渗透进一种或多种的世俗制度中,从而成为世俗制度的观念、仪式和结构的一部分。 [美]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宗教的现代社会功能及其历史因素之研究》,范丽珠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69页。 迄今为止,学界对中国民众信仰(Chinese Popular Religion)的认知方式,除了杨庆堃的“扩散宗教”概念之外,美国人类学家戴维(David, Jordan K., 1972)和武雅士(Wolf, Arthur P.,1974)总结出来的“神、鬼、祖先三极互动的民间信仰模式”,也有深刻影响。 (二)“神、鬼、祖先”模式 此类研究认为,在中国民众的观念里有神、鬼、祖先三种类型的超自然存在,祖先是自家死去的先人、鬼是别人家死去的人、神是死后有益于他人的人。祖先、鬼、神一脉相承,如何定义它们取决于与自己的关系。所以,祖先、鬼、神的信仰模式来源于现实生活秩序,分别是族人、外人和官员的象征。但是,岳永逸指出,增加的内容这些理论,先后来源于林耀华(1935)、许烺光(Hsu, F.L.K.,1948)、弗里德曼(Freedman,M.,1958)等人对中国宗族组织、祖先崇拜的研究。它后经王斯福(Fetchwang,Stephan,1992)、渡边欣雄(1998)等人的研究而发扬光大,成为今天学术界普遍认同的中国民间信仰模式。但是,这一模式忽略了北方仙家和南方五通神等动物崇拜的事实。60多年前李慰祖等人的“四大

文档评论(0)

guocuilv20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