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以审美眼光和科学精神感受地理 ——例谈审美化地理教学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 (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1992) 序: 地理在各个不同级别的教育中都可以成为有活力、有作用和有兴趣的科目,并有助于终身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 欣赏 2003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指出:“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地理教育目标决定了地理教学审美化 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审美融合的地理教学 赵伶俐教授在《审美化教学基本原理》一书中阐述到:审美化教学是指将所有的教学因素转化为审美对象,使整个教学过程转化为对美的欣赏、表现和创造的过程,使师生双方都能充分获得身心的愉悦,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 郭成教授在《美育心理学》中指出:审美化教学是指通过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审美状态,以及运用教学形式艺术化的外在美,来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教学。 课例 从新教师亮相课到全国优质课评比一等奖 三、审美化地理课堂教学的特征 课程资源的开放性、生活性 学材应不拘泥于课本,而源自生活中的自然及人文事象(是现象而非规律) 充满生活气息的课程资源易于引起学生共鸣,从而引领学生从“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教学过程的体验性、情感愉悦性 地理审美化教学的愉悦性就体现在教与学充满美感和生机,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 在审美化的地理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情感愉悦体验的教学方法当属情境教学法。 知识生成的建构性、创造性 美的事物的重要特点就在于它的创造性。高尔基说过:“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劳动不仅创造了美的物质,而且创造了美的精神。” 地理知识被赋予了美学意义,就激发了个体在地理之美中丰富的想象力,而丰富的想象力则是思维创意的重要能力之一,丰富的想象力与严密的逻辑思维成就了象麦哲伦、哥伦布、魏格纳、徐霞客等这些地理学界的名士和学者。 目标价值的审美性、生态性 审美融合的地理教学直指“以善育人”的终极目标,教师与学生在地理教学中充分挖掘、体验、欣赏生活与人性中蕴藏的“美”与“真”,从而形成了高尚的道德观念、健康的审美情趣,最终在地理学习中树立起和谐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黄京鸿教授在《中学地理教育中的美育》中对美育内容的分类系统,主要分为地理自然美、地理人文美、地理艺术美、地理和谐美和地理科学美等五大美态。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地理自然美 罗筠筠在《自然美欣赏》一书中,把自然美的形态分为“时间美、空间美、动态美、静态美、优美、壮美、朦胧美、 形式美。” 地理自然美之节律美 自然地理事物的规律性(地带性、周期性、阶段性等)变化所呈现出的美。 五原春色归来迟, 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 正是长安花落时。 (张敬忠《边词》) ——节律美之纬度地带性 诗中描写的景观差异体现出了自然带中的 ( ) A、经度地带性变化规律 B、纬度地带性变化规律 C、垂直地带性变化规律 D、非地带性变化规律 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 ——节律美之垂直地带性 喜马拉雅高山峡谷丰富多彩的山地植被垂直带谱自然景观 平湖秋月 我国最美的湖——青海湖 被誉为大自然赐与青海高原一面巨大宝镜的青海湖 地理和谐美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白居易《村夜》) ——人地关系的和谐之美 课例 人教版必修二《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欣赏 道路美景 描绘 道路美景 分析 道路美景 感知 道路美景 审美融合的教育,必定是将教育的真和善毕现,将学生的知识与能力高度统一,将人文与科学俱进的一种至尚境界,果如此,新课程理念也就得以体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