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战争——《左传》的关键词——《左传》中几个战争动词之我见.docVIP

战争——《左传》的关键词——《左传》中几个战争动词之我见.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战争——《左传》的关键词——《左传》中几个战争动词之我见 论文摘要:左传》是儒家经典之一,详细地记叙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一些事件,但在这众多内容中,毫无疑问以军事事件为主流,由此描绘军事场面的动词也随之极其繁多,如伐、侵、战、克等等,一般的译著统一翻为攻打,有的学者虽然也着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如2004年广西师大有中国优秀硕博学位论文《左传》军事词语研究),但那是对533个涉及军事方面的词语的产生根源、命名缘由作系统的探讨,对几个关键性的动词没有作详细的区分性的分析,笔者行文,无非通过字词的分析,更细致地了解当时的战争情形。 论文关键词:伐,侵,战,征,战争,门 有人说,人类是一种好战的动物,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1]我认为这句话用在《左传》中更恰当。尽管作为儒家经典之一的《左传》,所涉及的内容林林总总,方方面面,如政治、经济、文化,尤其是礼仪,但翻开《左传》,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左传》的历史是战争的历史,《左传》的时代是战争的时代,不仅几个大国之间如齐楚、齐晋、秦楚、鲁宋之间常常穷兵黩武,就是一些势力弱、地盘极小的,后人很难记住他们名字的郑国、虢国、卫国、邾国、鄀国,都从没有逃过战争带来的灾难。有人统计约春秋二百余年间,各类军事行动就有483次,大规模的战争就有14次。[2]因此,描绘战争的动词自然不少,如伐、侵、攻、袭等等,把这些动词笼统作攻打来翻译,疏通句意倒也无妨,但如果都一概用一个义去理解,显然只能粗线条地了解《左传》。他们中有交叉的地方,但更重要的是他们用法有不同之处。 (一)伐 伐在甲骨文中写作。一边是人,一边是戈,像人以戈击脖颈,《说文》,伐,击也。从人持戈,一曰,败也。伐即击杀,攻击义,已是定论。《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夏,郑人侵许,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似乎将伐、侵、袭三字分得很清,伐因有钟鼓而带有正义的色彩,兴师问罪,公开声讨,表明进攻的正义性,这是原文的观点。我认为《左传庄公二十九年》中的话语只能强调这三个字是有区别的。孟子说春秋无义战,要说伐即正义之战是难叫人信服的。先看公开声讨、兴师问罪的一组例子。 1、遂帅师而伐宋,战焉,宋无信也。《桓公十二年》[3] 鲁、郑国之所以要伐宋,是由于宋国不讲信用。 2、楚伐绞,军其南门。《桓公二十九年》 楚国攻打绞国的理由,是绞小而轻,且自不量力。 3、十六年夏,诸侯伐郑、宋故也。《庄公十六年》 4、秋,楚伐郑及栎,为不礼故也。《庄公十六年》 5、故子国作乱,谓晋人曰:与我伐夷而取其地,《庄公十六年》 夷人不知图报谢恩,必然导致被伐。 6、秋,楚人伐郑,郑即齐故也。《僖公元年》 郑国因为亲近齐国而被攻打。 7、秋,伐陈,讨不忠也。《僖公四年》 8、十五年春,楚人伐徐,徐即诸夏故也。《僖公十五年》 以上各句,或因为对方不讲礼,不讲信,或是对自己有贰心,用了伐字,进攻的方式是公开的,吻合了凡师有钟鼓曰伐一语,再看下面一组。 1、冬,伐卫纳惠公也。《庄公五年》 2、夏,公伐齐,纳子纠。(庄公九年) 代的原因,不是对方的过错,而是有自己的小算盘。 3、伐我,吾求救于蔡而伐之。《庄公十年》 这样的伐除了用居心叵测来形容外,别无他词。 4、二年春,秦孟明视帅师伐晋,以报殽之战。《文公二年》 5、,郑公子归生伐秦,取汪,及彭衙而还,以报彭衙之役。《文公二年》 6、晋人伐郑,以报北林之役。《宣公三年》 以上句子中,报复也好,居心叵测也好,实在难和正义沾上边,充其量也就是为自己攻打对方找借口罢了。 再看第三组。 1、楚文王伐申,过邓。《庄公六年》 2、仲庆父请伐齐师。《庄公八年》 3、十四年春,诸侯伐宋,齐请师于周。《庄公十四年》 4、二十一年春,胥命于弭。夏,同伐五城。《庄公二十一年》 5、晋侯将伐虢。《庄公二十七年》 6、二十八年春,齐侯伐卫。《庄公二十八年》 7、晋侯使太子申生伐东山皋落氏。《闵公二年》 8、遂伐黄,改黄师于碏陵。《庄公十九年》 从前后的语境看,这一组句子怎么也看不出攻伐的理由,纯粹是为了土地,为了财产,想伐就伐,这里的伐是完全可以用其他战争动词替代的。 (二)侵 侵在甲骨文中形状是ⅲ金文时左边的牛头演变成了人。《说文》:侵渐进也。从人,又,持帚之进,又,手也。侵的本义是打扫,和伐的本义相差甚远,但侵由打扫引申为渐进,再引申为象扫地一样一步一步向前扩张,即侵犯之意,这样,侵就和伐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进攻方式而对举。实际上在《左传》中,有时这两个字是融在一起的。《桓公十年》:齐人以卫师助之

文档评论(0)

潇湘画里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