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民S中医生命 解开脉法的魔方.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王永民S中医生命环 解开脉法的魔方 原创 2017-09-01 S中医生命环 Szhongyi生命环 随着S中医的广泛传播,越来越多的人在问: 我可是中医科班出身,S中医脉法和用药真的像大家说的那么神奇么? 我从小就跟着爷爷学号脉了,现如今还是指下难明,S中医真的能解开我的疑惑么? 感觉中医诊脉特别复杂特别难,我没有中医基础也能学么? …… 简单的说,如果把中医的脉法比作魔方,传统中医脉法就是22阶魔方,史上最难、没有之一,再加上以经方为主的用药方式,则难上加难,只有一小撮人能够完完全全驾驭;S中医脉法则可看做是5阶魔方,有那么一丢丢小难度,但只要脉诊结果准确,凭脉用药就完全有章可循,是大多数人通过训练和努力都可以掌握的。 今天,我们就来大致梳理一下这两种脉法“魔方”的难度及其形成原因,以便大家对此有个更直观的认识。 传统中医脉法的形成 《灸法图》,出土于敦煌 为了破解“魔方”,还需先来理一理它的发展历史。 脉诊的形成和发展是建立在对经络营卫气血的认知上的,而古人对经络的探索与运用最早始于砭,粗钝的针砭主要是用作溃脓、放血。后来,毫针的发明和运用使得人们确信在“脉管”的外面还存在着“气与穴”。将一根纤细的毫针刺进穴位,无需触碰血管,却能立竿见影的发挥出:调整能量平衡,恢复生理功能的作用,这种不可思议的神奇深深地触动着医家的灵感。于是随着对经络由点、线、面、体、环的系统认识,一个时空连续,内应身心、外通天地,使机体能量过程(气) 不断地从无序走向有序的信息通道——经络系统诞生了。这是传统中医对生命科学最伟大的贡献之一,经络就是西方医学经历了一个多世纪探索仍未能破译的人体自组织、自适应的稳态控制机制的载体。 经气运行虽然隐而不显,但却可以通过脉诊来窥察它的盈虚顺逆, 因而古人认为脉诊和经络在“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的功用上同等重要。 再来看脉诊,早期的脉诊方式并非“独取寸口”,而是遍诊法,如三部九候、十二经诊法等。从《难经》提出寸口脉法与命门学说,后经扁鹊、仓公、华佗、仲景等医家实践丰富,至王叔和《脉经》时期寸口脉法完善并完全成为中医界公认的主导脉法。寸口脉法是建立在天人合一全息观以及命门经络学说基础上的生命科学成果,是中医经典诊断学的里程碑。至此传统中医脉法魔方已经基本形成,经过后世历代医家的实践推广,流传至今。 传统中医脉法的当今主流——二十八脉 脉纲 脉名 脉象特征 临床意义 浮脉类 浮 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 表证,亦主虚证 洪 指下宽大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 热邪亢盛 濡 浮而细软 主虚,又主湿 散 浮散无根,稍按则无,至数不齐 元气离散,脏腑之气将绝 芤 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失血伤阴 革 弦急中空,如按鼓皮 精血虚寒 沉脉类 沉 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里证 伏 重手推筋按骨始得,甚则伏而不见 邪闭,厥证,痛极 牢 沉按实大弦长 阴寒内实,疝气,徵瘕 迟脉类 迟 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 寒证 缓 一息四至,来去缓怠 湿证,脾虚 涩 脉细而缓,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 气滞血瘀,精伤血少 结 脉来缓慢,时见一止,止无定数 阴盛气结,寒凝血瘀 数脉类 数 脉率增快,一息脉来五至以上 热证,亦主虚证 促 脉来数而时一止,止无定数 阳盛实热,气滞血瘀 疾 一息七至以上,脉来急疾 阳极阴竭,元气将脱 动 脉形如豆,厥厥动摇,滑数有力 痛,惊 虚脉类 虚 三部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虚 虚证,多为气血两虚 微 极细极软,似有似无,至数不明 阴阳气虚诸虚,阳虚危候 细 脉细如线,但应指明显 气虚两虚,诸虚劳损,主湿 代 脉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来 脏气衰微,跌扑损伤,主湿 弱 柔细而沉 气血不足 短 首尾俱短,不能满部 有力为气郁,无力为气损 实脉类 实 三部脉举按均有力 实证 滑 往来流利,如珠走盘,应指圆滑 痰饮,食滞,实热 紧 脉来紧张,状如牵绳转索 寒、痛、宿食 长 首尾端直,超过本位 阳气有余 弦 端直而长,如按琴弦 肝胆病,痛证,痰饮,疟疾 其实《内经》中列出的脉名很多,如浮、沉,大、小,滑、涩、虚、实,缓、急等等,东汉·张仲景著述中所论脉象达六十种之多,晋·王叔和《脉经》将脉象总结为二十四种;元·滑寿《诊家枢要》发展为三十种脉象;明·李时珍《濒湖脉学》定为二十七脉;明·李士材《诊家正眼》再增入疾脉,合二十八种脉象。此后便多沿用二十八脉,亦是当今传统中医主要脉法依据,但纵观二十八脉,依然存在几个问题1、缺乏宏观基础单因脉的分类,如脉位~脉势~脉体的完整结构与单因脉分类。2、对基础单因脉缺乏准确定义与定量分析标准,如寒热~虚实~郁瘀~水湿痰。3、缺乏单因脉象与单药单穴之间直接的对应关系,容易造成用药的繁杂与重复。 脉法的魔方为何难,为何易 传统脉法是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辩证为依据,甚至以复杂的症状对应为依据,真正操作起来比较复

文档评论(0)

155****870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