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聚烯烃的化学接枝改性坚, 何嘉松3余(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分子科
聚烯烃的化学接枝改性
坚, 何嘉松3
余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分子科学中心, 工程塑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0)
摘要: 综述了化学接枝改性聚烯烃的三种方法, 即溶液法、熔融法及固相法, 并讨论了接枝单体
的选择、接枝机理和接枝物的性能表征。
关键词: 聚烯烃; 化学接枝; 改性
前言
聚烯烃作为通用塑料, 以产量大、应用面广以及物美价廉而著称。 它广泛应用于日用品、包装、
汽车、建筑以及家用电器等行业。 但聚乙烯 (P E )、聚丙烯 (P P ) 等聚烯烃具有的非极性和结晶性, 使
它们和其它材料如极性聚合物、无机填料及金属的相容性差, 复合使用时需加入相容剂来降低界面 张力, 增加界面粘结, 同时它们的染色性、粘接性、抗静电性、亲水性也很差, 这些缺点制约了聚烯烃
的进一步推广应用。 对聚烯烃接枝极性单体使其极性化, 利用极性基团的极性和反应性, 改善其性
能上的不足, 同时又增加新的性质, 是扩大高分子材料用途的一种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1, 2 。
溶液法和熔融法是最常用的接枝方法, 而固相法是 90 年代以后逐渐受重视的一种接枝方法。
本文着重就熔融法、溶液法、固相法进行综述。 这三种方法的一些特点见下表。
表 1 三种化学接枝方法的特点
熔融法
溶液法
固相法
特点 ( 宏观)
反应温度 副反应
溶剂用量
反应时间 被接枝聚合物
接枝单体
后处理脱单体 生产方式
宏观均相, 微观非均相, 整体改性
高于聚烯烃熔点 严重
无
短 (~ 10 m in ) P P、P E 等 酸性或碱性单体
难 可连续化生产
均相, 整体改性
低于溶剂沸点 较少
多
长 ( 1 h r) P P、P E 等 酸性单体
较难 间歇式
非均相, 局部改性
低于聚烯烃熔点 较少
少量
较长 (~ 1 h r) P P 为主
马来酸酐 (M A H ) 为主 易
间歇式
接枝单体的选择
被接枝的聚烯烃多为 P P、高密度聚乙烯 (HD P E )、低密度聚乙烯 (L D P E )、线性低密度聚乙烯
(L L D P E ) 及乙丙橡胶 (E PR ) , 进行接枝的极性单体可分为酸性官能团单体和碱性官能团单体。 酸性官能团单体为羧酸及酐, 如甲基丙烯酸 (M A A ) 3, 4 、丙烯酸 (A A ) 或其盐5 ~ 11 和马来酸酐
1
作者简介: 余坚 男, 1972 年生。1989 年考入浙江大学化工系高分子化工专业。1993~ 1996 年就读于浙江大学高分
子系聚合反应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获工学硕士学位。1996~ 1999 年, 在中科院化学所工程塑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攻 读博士学位;
3 通讯联系。
(M A H ) 等, 其中以M
(M A H ) 等, 其中以M A H 使用最多, 这是因为M A H 单体在接枝条件下不会形成长的接枝链 ( 在有
些条件下,M A H 只能以单环的形式接到主链上, 但本文仍采用接枝的说法) , 其一避免了长的接枝 链而使聚烯烃的整体性能下降; 其二避免了接枝物的极性过大, 在作为聚烯烃与极性材料相容剂
时, 与聚烯烃相的粘结能力下降; 其三防止了由于单体的均聚而降低接枝效率。近年来, 不少研究者
采用马来酸酯类12 ~ 19 来代替毒性大、易挥发的M A H 作为接枝单体。 使用酯类单体还因为单体极 性相对要小, 与非极性的聚烯烃有更好的相容性13 , 有利于提高接枝率。
碱性官能团单体有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 (GM A ) 20 ~ 27 、( 甲基) 丙烯酸二甲胺基酯20, 28 ~ 31 及
口恶唑啉20, 32
等一些单体。 碱性单体除 GM A 外, 研究较少。
熔融接枝法中, 聚烯烃易发生交联或降解等副反应, 有时严重影响接枝物的使用。 为了减轻副
反应, 在主单体主要为M A H 和 GM A 的情况下, 常加入第二单体。选择的第二单体为电子给体, 如
苯乙烯22, 23, 27, 33 ~ 38 、丙烯酰胺38, 39 、丙烯酸酯类38
接枝效率。
和马来酸酯类38, 40 。它们同时也可提高主单体的
2 接枝方法
211 溶液法
溶液接枝法起于 60 年代初, 使用甲苯41, 42 、二甲苯5, 6, 18, 43, 45, 49 ~ 53, 55 、氯苯54
等作为反应介质
在液相中进行。溶液法中, 聚烯烃、单体、引发剂全部溶解于反应介质中, 体系为均相, 介质的极性和
对单体的链转移常数对接枝反应的影响很大。
P r io la 等53 研究了三种二甲苯异构体体系中 L D P E 接枝M A H 单体的反应。 他们发现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