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身边的同事征文素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和我的同事 中国网 | 时间: 2009-04-14 10:40:57 | 文章来源: 安徽电大   作者简介:   张敏,女,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生处、团委干部,1994年到安徽电大工作至今。?   1994年,我毕业分配来到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工作。电大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能否接纳我这个“新兵”?怀着忐忑的心情走进电大校园。可电大却给了我一个惊喜:同事们热情而友善,耐心的指导、诚恳的帮助,使我很快融入这个大家庭。15年来,我在这充满魅力、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学校里工作着、学习着,既在教书,又在读书,读伴随改革开放历程电大不断发展壮大这部“大书”,同事们敬业爱岗、创新奋进、互助互勉,更是使我受益匪浅。   我很幸运,刚踏上工作岗位,就遇上了一批对待工作严谨细致的老领导,得到了悉心指导。他们大多从电大创办之初走来,经历过奋斗的艰辛,对学校怀有深厚情感,为了电大事业的发展锲而不舍,坚忍不拔,挫而弥坚。电大办学发展有高峰,也有低谷。从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末,电大学历补偿教育历史使命逐步完成,进入多途径办学探索阶段。这期间,我们安徽电大也曾经历过发展低谷,甚至连人员工资发放都有困难。在这建设发展的爬坡阶段,校领导和教职工的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团结一心,迎着挑战,稳步向前,逐步摆脱了困境。当年我作为一名新同志,亲身经历了这一过程,常常从领导和同事们身上受到鼓舞,汲取力量。   我身边还有不少中年教职工,他们笑称自己在电大工作是“自壮及老”。由于学校多层次、多类型的办学实际,电大教职工大多承担着繁重的工作任务。中年同志更是责无旁贷。特别是在开放教育发展的实践中,他们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由于一段时间在组织人事部门工作,我与新进的年轻同志打交道比较多。新进毕业生上班一段时间后见到我,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张老师,我现在好忙,要带辅导员,还要坐班,压力很大。”就是这些承受压力的年轻人,几年以后,都成长为本部门本单位的骨干力量。由于经常加班加点,教工团支部开展活动有时人员都很难凑齐,说句实话,作为团组织负责人,我对年轻同志是心怀愧疚的,但看到年轻人变压力为动力,在工作中逐步成长,又感到十分欣慰。   去年底到地市电大调研,见到一位县级工作站的徐站长,他从79年电大开办起就开始从事电大工作了。这位老同志虽然言语不多,但办法不少,从最初的借黑白电视机组织学生收看,到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进行教育教学,为县电大发展立下汗马功劳。基层电大教职工集招生、教学、管理于一身,工作更是格外繁重、辛苦,他们用心血和汗水浇灌着电大这朵教育奇葩。   蓬勃发展的电大事业背后有一批兢兢业业、顽强拼搏的电大人,这就是我的同事们。他们身上体现出的不屈不挠、改革创新、敬业奉献、团结协作、关爱互助的电大精神就是电大事业的希望与骄傲。15年,弹指一挥间。我常常用这种电大精神激励自己,也真切地感觉自己发展于电大,受益于电大。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电大站在了新的起点。我和我的同事们将继续努力,为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奉献心力。  本报讯 昨日,我省优秀教师代表王金花和张素红走上了一个不一样的“讲台”。她们用朴素的语言,道出了身为一名优秀人民教师的感人故事和纯朴的心里话。因为有爱,她们深知为人师的责任,她们在辛勤的耕耘中也收获了幸福。   扎根山区34年不言悔   王金花是来自海南儋州山区兰洋镇番打小学的一名老师,她扎根山区34年,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王金花说,因为有爱才使她坚守在大山深处,因为有爱,她每天四趟不厌其烦地送孩子们安全回家……   1979年高中毕业后,王金花回到家乡任代课教师。番打小学离儋州兰洋镇50公里,是民族地区且地处边远山区交通非常不便,难留住人。因为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家乡的土地,热爱山区的孩子们,王金花在这一干就是34年。其间,王金花的学生没有一个中途辍学。每年雨季来临的时候,番打小学附近的一些地方都会出现积水或水库水位上涨的情况,王金花为了让学生们安全上学放学,向乡亲借来小船来回接送孩子们,34年如一日从未间断。   王金花说:“有人说是金子总会发光,但我不是金子,我只是凭着一颗朴素和纯洁的心,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发出了自己的一点正能量。”从教30多年,王金花获得了多项荣誉:“儋州市优秀教师”、“海南省最美乡村教师”、“海南省三八红旗手”、“全国最美乡村教师”称号。   海南省工业学校教师张素红来自 内蒙古,1996年踏 上海南这片热土后,她再也不想走了。她说,作为一名中职教师,看到学生们成为技能人才并走向工作岗位是她最幸福快乐的事。   来到海南后张素红发现,海南中职学校的一些学生基础薄弱,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动力不足。经过和学生以及同事的深入接触了解,张素红渐渐发现,职业教育更多是爱的教育,中职生与中学生相比更需要爱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