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章 夏商西周与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第一节 夏商的教育;;;;;;;;;;;;;第二节 西周的教育;;;西周学校系统图;;;;;;;射御;数;;;;;;;;第三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稷下先生田巴“议稷下,毁五帝,罪三王,服五伯,离坚白,合同异,一日服千能人。” 徐劫的学生鲁仲连,年且十二,人称“千里驹”。他认为田巴夸夸其谈,不务实际,面对齐国的危境提不出办法来,于是就登台与田巴辩论:“堂上不奋,郊草不芸,白刃交前,不救流失,急不暇缓也。今楚军南阳,赵伐高唐,燕人十万,聊城不去,国之在旦夕,先生奈之何?若不能者,先生之言有似枭鸣,出城而人恶之。愿先生勿复言。”这一席话将人们的注意力,从抽象的理论问题转移到现实问题上来,从而折服了田巴。田巴谓徐劫说:“先生乃飞兔也,岂直千里驹。”于是,从此以后“田巴终身不谈”,后弃文就武,为齐将。田巴是先生,是名家;鲁仲连是学生,是儒家。他们的辩论,既是学生和先生之辩,也是儒家与名家之辩。(引自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第一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188–189页。);;第四节 孔子的教育思想;;;;;;;;;;;;;;;;2.孔子主张“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人的天赋素质相近,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生优越的思想,指出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是造成人的发展出现差别的直接原因。这一命题的提出,是人类认识史上一个重大突破,称为人人有可能接受教育,人人应当接受教育的理论依据。 由“习相远”观点出发,孔子认为无论是知识学习还是道德修养都应持续终身。 从“习相远”观点出发,孔子强调人应重视生活环境的选择,要争取积极因素的影响,即“里仁为美”,排除消极因素的影响;此外,在社会交往方面的选择应遵循“就有道而正焉”的原则。;三、提倡“有教无类” 孔子在办学授徒中,强调“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 “类”,就是按照政治地位划分的贵贱、庶鄙的种类。西周的学校是世袭的,为奴隶主贵族所垄断,不仅奴隶主贵族与平民、奴隶之间有严格的等级界限,就是奴隶主阶级的内部也等级森严、有贵贱尊???之分 。 对“有教无类”的理解: 东汉马融:“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 梁朝皇侃:“人乃有贵贱,同宜资教,不可以其种类庶鄙而不教之也,教之则善,本无类也。” 宋朱熹:“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矣。” ;;;;;;;学而优则仕: 孔子提出由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这条培育人才的路线,可概括为“学而优则仕”,虽然此话是子夏所说,但却代表了孔子的观点。“学而优则仕”意思是: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而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如果不学习或虽经学习而成绩不优良,也就没有做官的资格。“学而优则仕”命题的出现,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在教育史具有重要意义。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成为那时知识分子积极学习的巨大推动力量。;复习思考题

文档评论(0)

开心就好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