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pptVIP

必修二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民国时期的邮件 建国后的信封 2、电信事业的发展 电话 电报 发展特点 出现标志 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 ——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始。 起步阶段:外商垄断对外电信交通; 国民政府时期:1906年创设到1932年已有国内、国际无线电报业务。 1882年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在上海外滩建成电话交换所,标志电话传人中国 民国时期:业务增多、设备更新、服务范围与内容扩展; 改革开放后:技术发展迅速,普及率增长迅速(截止2003年中国电话用户总数超过5亿户) 民国时期的电报封套 马可尼 贝 尔 互联网 (2010福建高考24小题)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福州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A.电报业 B.大众报业 C.铁路交通业 D.轮船航运业 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视 (一)报刊业的发展 ①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与发展为报刊业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特别是鸦片战争前后,人们渴求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要,这促使了各种报刊不断涌现 ③西方报刊产业的发展和文化扩张 原因 以新闻和言论为主要内容,铅字印刷等编排形式为重要特征 特征 1、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报纸:中国唐朝在887年发行的《邸报》。 2、近代报业的发展: ①19世纪40年代起,外国在华传教士兴起了一股办报的热潮; ②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的报纸是《申报》具创办人为英国商人安纳斯脱·美查(Ernest Major)。 ③1873年汉口《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④维新运动中创办——《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 ⑤辛亥革命中创办——《国民报》、《游学译编》、《汉声》、《二十世纪大舞台》、《浙江潮》、《民报》等。 概况 《邸报》现存最早的“邸报”为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的“进奏院状”。这份“进奏院状”1907年随一批唐朝经卷在敦煌发现,不久被斯坦因倒卖给英国不列颠图书馆。上世纪30年代向达教授参观该馆时发现此件(文字有残损),报告给国内,未引起有关部门留意。80年代初人民大学教授方汉奇先生委托新华社驻伦敦记者孙文芳同志实地抄录了原件,方教授根据抄件内容认真地进行一番考证,1982年正式公之于世,震惊了国内外新闻史界 中国唐朝在887年发行的《邸报》 《申报》为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和标志。原先全称《申江新报》,创刊于1872年4月30日(清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创办人为英国商人安纳斯脱·美查(Ernest Major)。1949年5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上海防务后,因为《申报》为中国国民党党产而宣布停刊。前后总计经营了78年,共出版25600期。 《大公报》是迄今中国发行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也是49年以前影响力最大的报纸之一。1902年由英敛之(满族正红旗)在天津创办,是中国迄今发行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昭文新报》是中国第一份自资创办的日报。该报于清同治十二年闰六月(公元1873年8月)创办于汉口,创办人艾小梅自任主编。内容多为轶闻趣事,间有诗词小品,与当时以刊载官方文书为主的《京报》、《宫门钞》旨趣颇异。初为日报,后改为五日刊,不久停办。 ——百度百科 *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 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专题结构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导学教师 吃、穿、住 行、信、视 (一)服饰的变迁——衣 概况 ①满清时期——长袍马褂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满清贵族穿的旗袍 ②近代——西装、中山装、改装的旗袍 改良后的旗袍 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根据《易经》周代礼仪等内容寓以意义。 其一,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袋盖为倒笔架,寓意为以文治国。 其二,门襟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 其三,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其五,衣领定为翻领封闭式,显示严谨治国的理念。 中山装是因孙中山先生率先穿用而得名。 中山装 旗袍是女性服饰之一,源于满族女性传统服装,在20世纪上半叶由民国汉族女性改进,由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不属于汉服(即华夏衣冠)体系。民国以后,上海、北平等地的汉族女性在其基础上予以改良。1949年之后,旗袍在大陆渐渐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认为封资修象征大量毁坏。 中山装广泛流行于后世 建国初期到60年代中期 ——(流行苏式服装,列宁装、连衣裙) ③新中国服饰的变化与政治生活紧密联系 文革时期——军装、干部服 改革

文档评论(0)

zhuliyan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