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口相传”是否属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客观行为要件.doc

“口口相传”是否属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客观行为要件.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口口相传”是否属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客观行为要件 司法实务福建法学2012年第1期(总第109期) 口口相传是否属于非法吸收 公众存款罪的客观行为要件 郑小春许璧尊 一 ,基本案情 2008年至2010年5月间,犯罪嫌疑人薛某 以其或其老板投资金矿,轧钢,高速公路工程 等需要资金周转为名,许诺每月支付1.5%到 5%不等的固定利息或每日支付0.3%到0.5% 固定利息,向刘某花等33名群众高息借款高达 1697万元.之后,犯罪嫌疑人薛某将1697万元 转借给犯罪嫌疑人陈某(在逃),从中牟取利 差.截至案发,犯罪嫌疑人薛某只支付上述被 借款人约300万元利息及数万元本金,其余本 金及利息均无法偿还,造成上述被借款人巨额 损失.犯罪嫌疑人薛某到案后,对上述犯罪事 实供认不讳.在33名被害人中有的是犯罪嫌疑 人薛某同事的亲戚,有的是通过朋友介绍认识 的,有的是犯罪嫌疑人的同事,亲友等.其中 三名被害人陈述中提及犯罪嫌疑人薛某曾要求 他们向外拉借款,其中陈某平称曾介绍贾某波 借款给薛某. 二,分歧意见 对于犯罪嫌疑人薛某通过口口相传的 方式进行集资的行为,是否属于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 问题的解释》(简称《解释》)第一条第二项中 所列举的通过媒体,推介会,传单,手机短 信等形式向社会公开宣传中的等形式, +福州市鼓楼区人民检察院反贪局副局长. +福州市鼓楼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员. 92 办案中存在分歧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解释》明确规定的是 通过媒体,推介会,传单,手机短信等形式向 社会公开宣传.《解释》未列举的其他形式不 宜擅自扩大.犯罪嫌疑人薛某仅采用口口相 传形式进行宣传,没有通过媒体,推介会, 传单,手机短信等形式对外宣传,不应将其认 定为有对外宣传,不符合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 客观行为要件. 第二种意见认为,犯罪嫌疑人薛某在同事, 朋友,亲友范围内,言语散布其个人因大量投 资预期产生巨大回报的金矿,轧钢,高速公路 工程等众多项目而需要资金周转,须对外高息 借款的信息,以口口相传形式,将集资信 息通过上述人员传播给刘某花等33名不特定群 众,符合当前众多非法集资案件中集资宣传表 现形式,应属于上述条款中等形式词语含 义的外延.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即口口相 传形式应包含在通过媒体,推介会,传 单,手机短信等形式向社会公开宣传的等 形式中,符合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客观行 为案件. 三,对等形式的理解 第一,等字作为助词,用在列举项之 后有三种含义:第一种含义是用在人称代词或 福建法学2012年第1期(总第109期)司法实务 指人的名词后面,表示复数;第二种含义是用 在列举项后予以收尾,表示列举内容的结束或 穷尽.如与甲,乙,丙等三人参加,表示仅有 甲,乙,丙三人参加;第三种含义是用在列举 项之后表示列举未尽之意.而《解释》中对于 向社会公开宣传的形式是规定为通过媒体, 推介会,传单,手机短信等形式向社会公开宣 传,而不是说通过媒体,推介会,传单, 手机短信等四种形式向社会公开宣传,可见 《解释》中所采用的等的含义应是列举未 尽之意.那么口口相传是否属于等形 式中列举未尽之项呢?笔者认为,从文义上 理解口口相传是否包含在内,要看它与列 举之项是否有共同的特征,是否属于共同的种 类.《解释》中列举的媒体,推介会,传单, 手机短信这四种形式都具有向社会公开宣传之 意,即具有对外性,公开性,宣传性的特征. 所谓口口相传就是通过亲朋好友的信任, 用明示,暗示的方式要求这些人将筹集资金的 信息传播给社会上的不特定人员,从而将原先 较为封闭的信息向外传播,使熟悉人和不熟悉 的人都作为对象吸收了进来,这正符合对外性, 公开性,宣传性的特征.因此从文义解释的角 度分析,口口相传应当在等形式包括 的范畴之内. 第二,《解释》列举了十一种非法吸收公 众存款的情形,进一步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 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的特征进行了说明,其中 提到的利用民间会,社等组织非法吸 收资金的情形.而在实践中民间会, 社多是通过口口相传形式来进行集资 的.由此可见,《解释》中的口口相传符 合集资形式,是向社会公开宣传的形式之一. 第三,将口口相传这种宣传方式界定 为向社会公开宣传的方式不违背《解释》的立 法目的.立法上之所以将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行 为界定为犯罪,主要原因就在于这种行为尽管 也表现为一定民间借贷的特征,但因为其借贷 的范围具有不特定的公众性和公开性,且扰乱 了国家金融秩序,所以具有民间借贷不会造成 的严重社会危害性,这是两者的根本区别.正 是口口相传这种宣传方式,使得吸收资金 的受众层面不断扩大化,不再局限于特定范围 之内,集资行为变得公开化.而行为人获取资 金后,一般未用于正常的生产经营,事先允诺 高额的利息,往往最终都

文档评论(0)

yurixiang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