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糖代谢: 1、能量消耗↑↑→肝糖原、肌糖原分解↑糖 原储备↓。 2、氧债(oxygen debt):寒战时肌肉活动量加 大,对氧的需求大幅度增加,而摄氧相对 不足→氧债。 此时肌肉活动所需的能量大部分依赖糖酵解供给,乳酸生成↑↑。 (二)脂肪代谢: 1、能量消耗↑↑ 2、糖原储备↓ 3、营养摄入↓ →脂肪分解↑→脂肪氧 4、交感-肾上腺髓 化不全→酮血症、 质系统兴奋性↑ 酮尿症。 (三)蛋白质代谢: 高体温↑ 发热→ →蛋白质分解↑→尿氮↑ EP (2-3倍) 负氮平衡。 发热的病理机制 fever 本章要求 掌握:发热激活物,内生致热源的概念及发 热的机制;发热各期热代谢的特点。 熟悉:发热时,机体功能代谢的变化;发热 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第一节 概述 临床概念: 体温升高(超过0.5℃)时,就称为发热。 生理性 发热分为 体温升高. 病理性 1、生理性体温升高 伴随着某些生理活动出现的体温上升。如月经前期、心理性应激、剧烈运动等。 2、病理性体温升高 (1)过热(hyperthermia): 体温调控障碍(产热过量或散热受阻),使体温超过调定点。如甲亢、中暑、广泛鱼鳞癣等, 是被动性体温升高。 (2)发热(fever): 致热原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引起的体温在高水平上的调节。 是调节性体温升高。 月经前期 生理性体温升高 剧烈运动 体温升高 应激 发热(调节性体温升 病理性体温升高 高,与SP相适应) 过热(被动性体温升 高,超过SP水平) 第二节 病因和发病机制 发热激活物 EP细胞 EPs 体温调定点上移 产热↑ 散热↓ 体温升高 一、发热激活物 是激活产生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进而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 包括外致热原(exogenous pyrogen)和某些体内产物。 外致热原(exogenous pyrogen) 来自体外的发热激活物 细菌: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 病毒 真菌 螺旋体 疟原虫 葡萄球菌 链球菌 白喉杆菌 致热成分:全菌体,外毒素 可溶性外菌素 致热外毒素 白喉毒素 (1)革兰阳性菌 细菌 (2)革兰阴性菌 大肠杆菌 淋球菌 致热成分:脂多糖(LPS)或称内毒素(endotoxin,ET) O-特异侧链 核心多糖 脂 质A (Lipid A): 致热性和毒性的主要成分 细菌 内毒素、外毒素的比较 种类 外毒素 内毒素 来源 革兰阳性菌及部分革兰阴性菌 革兰阴性菌 存在部位 活菌分泌或细菌溶解后散出 细胞壁成分、细菌裂解后释出 化学成分 蛋白质 脂多糖 稳定性 差、60~80℃ 30分钟破坏 好、160℃ 2~4小时破坏 毒性作用 强、对机体组织器官有选择性,引起特殊临床表现 较弱、各种内毒素作用大致相同,引起休克,发热,DIC等 抗原性 强,能刺激机体形成抗毒素, 弱,能刺激机体形成抗体,但无中和作用, 病 毒 致热成分:全病毒体及所含的 血细胞凝集素 流感病毒 SARS 麻疹病毒感染 真 菌 致热成分:全菌体及所含的 荚膜多糖和蛋白质 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 白色念珠菌 螺旋体 致热成分:代谢裂解成分和外毒素 钩端螺旋体 梅毒螺旋体 疟原虫 致热成分:裂殖子和疟色素 间日疟原虫 疟原虫的裂殖子 体内产物 1、抗原抗体复合物 2、类固醇 二.内生致热原(EP) 产EP的细胞在EP诱导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 发热激活物 IL-1 TNF INF IL-6 EPs 单核巨噬细胞 其它细胞 肿瘤细胞 脂肪细胞??? 脂肪细胞能分泌包括IL-1, TNF-α在内的众多cytokine 肥胖患者体温较正常人高 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正调节中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