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八年级下第18课尖端科学技术的突破.pptVIP

历史八年级下第18课尖端科学技术的突破.ppt

  1.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 * * * * 筑起钢铁长城 海军 空军 导弹部队 科技强军 能协同作战,又能独立执行战斗任务 相继建立了北海舰队、东海舰队和南海舰队 第二炮兵部队,核常兼备的战略力量 机械化和信息化复合发展 看到“长城”二字,你都会想到什么? 中国古代——砖石修筑的长城 中国近代——血肉之躯筑起的长城 新中国——科技铸起的钢铁长城 第18课 尖端科学技术的突破 【课程标准】 了解“两弹一星”和杂交水稻及屠呦呦的巨大成就。 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中国为什么要研究核武器?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就接连受到核武器的威胁。中国出兵朝鲜获胜以及在台湾海峡作战时,美国都曾扬言准备使用原子弹。西方大国敢动辄挥舞核大棒,就是因为中国没有核弹及运载工具,没有起码的还击能力。中国研制核武器,是为了加强国防,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 决定研制:“两弹一星” 1.1955年,我国作出了发展原子能事业、研制 的决定。 2.1956年,听取钱学森关于发展导弹技术的规划设想,会后成立了 的研制工作。 3.1958年,中央决定以中国科学院为主组建专门的研究、设计机构,研制 。 原子弹 人造地球卫星 导弹 一、 “两弹一星”震惊世界 1964年10月16日14时59分40秒,寂静的罗布泊上空出现绚目的闪光,一团巨大火球腾空而起,接着一声巨响,在空中形成有浓烟组成的一支“巨拳”,高高挥起。中国人自己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1966年10月,我国成功进行了导弹核武器试验。 1967年6月,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 作为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中国为什么要研制核武器呢? 议一议 打破核垄断,核威胁,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消灭核武器保卫祖国的独立和安全,维护世界和平。 请 思 考: 原子弹、导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1、代表了当时中国科学技术达到先进水平; 2、体现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的辉煌成就; 3、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中国发展核武器是为了防御…… 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 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 我国的核武政策 (二)“东方红”卫星遨游太空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在太空昼夜不停地向全球播放“东方红”乐曲和遥测信号,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已进入宇宙空间。 钱学森 邓稼先 走近“两弹一星”元勋 ——介绍你所知道的“两弹一星”元勋 邓稼先,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作出了重大贡献。作为主要参加者,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因此邓稼先被称为 。 “两弹元勋” 大 家 谈 请谈一谈什么是“两弹一星”精神?(阅读P111)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登攀的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科学主义的体现。 “两弹一星”的辉煌成就有什么意义? “两弹一星”是我国国防现代化的伟大成就,也是中国现代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 ,为我国 发展的跨越积累了宝贵经验。 也培养一批吃苦耐劳、勇于创新的科技队伍。 重要标志 科学技术 九十年代后期,美国学者布朗抛出“中国威胁论”,撰文说到下世纪3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到时谁来养活中国,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粮食短缺和动荡危机?这时,袁隆平向世界宣布:“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能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 袁隆平如何解决全球性粮食短缺问题? 二、袁隆平 与 籼型杂交水稻 袁隆平,一个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的名字,他发起的“第二次绿色革命”,给整个人类带来了福音。 ? “文革”爆发后,顶着压力,在近乎保密的情况下顽强地进行试验,于1973年,袁隆平正式宣告我国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这是我国水稻育种的一个重大突破。 “杂交水稻之父” “东方魔稻”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自1975年开始推广,至2000年底,已占全国水稻面积的50%,累计增产稻谷3500亿公斤。这项领先世界的科技成果

文档评论(0)

微微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