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事实上,叶圣陶是20世纪20年代第一位写童话的作者。他的作品《稻草人》于1923年出版,通过稻草人前后的心理活动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同情,这部儿童读物在许多青少年当中极受欢迎。另一个作品《古代英雄的石像》,讲述了一块石头被雕刻成英雄的形象。这个简单易读的故事背后的寓意是嘲笑专家的傲慢自大与人们的麻木。 叶圣陶的学生丁玲曾经称赞他的童话能够启迪人们对社会更多的思考。叶圣陶的童话是简单的, 但是却拥有着深刻的内涵。他相信儿童对周围环境拥有个人看法,所以应当提高他们的批判能力。通过叶圣陶的故事,孩子们可以逐渐获得这个社会与他们之间关系的清晰认识。 总之,叶圣陶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苏州以拥有叶圣陶这位文化名人而自豪,我们国际教育园有“圣陶路”,想必应也是因纪念叶圣陶而命名。苏州也建有叶圣陶纪念馆,纪念馆建于县立第五高等小学的原址上,1917年至1922年,叶圣陶曾在这里任教,现在位于吴中区甪直镇叶圣陶公园,与保圣寺相邻(保圣寺西侧)。 小结:以上我对吴文化以及苏州历史文化名人给大家做了一个简单的梳理和介绍。总之,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的吴文化造就了苏州一代代优秀的文化名人,而这些文化名人反过来也丰富了吴文化的人文内涵,不愧为吴文化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希望我们大家能从他们身上受到一定的启发和教育,从而把我们的家乡苏州建设地更加美好!这也是本次讲座的主要目的。 创作了《松林亭子图》、《江上秋色图》、《虞山林壑图》等许多力作,还曾为天如禅师设计狮子林布局,绘有《狮子林图卷》,其绘画艺术给后来的明清绘画以巨大的影响,不仅成为元四大画家之一,而且至今被评为“中国古代十大画家”之一,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将他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另外,元代文学家陆友、宋无都是苏州人。陆友著有《墨史》一书,记述了墨的故事,书中集来古代善制墨的一百五十余人,对墨的研究有重大影响。宋无是一位有才华的诗人,有《寒斋冷语》等集,善以磅礴气概抒发豪情。 明初有“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明中后期更是群星璀璨,先后有“吴中四才子”唐寅(唐伯虎)、祝允明(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杰出散文家归有光,文学“后七子”首领王世贞;中国绘画史上最大的画派——吴门画派的“明四家”沈周、唐寅、文征明、仇英;“百戏之祖”昆曲的改良者魏良辅,开山剧作家、“曲中之圣”梁辰鱼;通俗小说家冯梦龙(代表作“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散文家、《五人墓碑记》的作者、爱国文学和社会活动团体——复社的领袖张溥。 据说《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祖籍也是苏州人(后迁淮安)。另外,晚明清初评点小说蔚成风气,评《水浒》的金圣叹、评《三国演义》的毛宗岗都为苏州人,等等,下面重点介绍以下几位。 1、高启 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青丘子,晚号槎(chá)轩,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少有志于功名。张士诚据苏州时,为其参政饶介所赏识,结交甚广,然终未仕。后对政治完全失望,乃隐居乡里。明初应召赴南京参与修撰《元史》,后任翰林 院编修。不久授户部侍郎,他坚辞不受,仍归田里,遨游青丘、甫里之墟,始号槎轩,又号青丘子。朱元璋认为他不肯合作,洪武五年(1372年)魏观知苏州府,与高启“旧好”。洪武六年(1373年)魏观把苏州府衙门修建在张士诚宫殿的遗址上,被人告发。高启曾作《郡治上粱文》,有“龙蠕虎踞”之句,触怒朱元璋,将魏观、高启一并处以腰斩极刑,年仅三十九岁。 高启是吴中具有代表性的诗人,也是最具悲剧性的诗人。清人赵翼称他“才气超迈,音节响亮,宗派唐人而自出新意,一涉笔即有博大昌明气象”,并说“论者推为开国诗人第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指出:“高启天才高逸,实踞明一代诗人之上。”对他的才华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高启大部分文学活动是在元末,许多诗作体现了元末的文学精神。如表现自我人格的《青丘子歌》,强烈而鲜明地体现了脱离伦理的羁绊而获得自由发展的个人化要求。诗中如此描写自己: “不肯折腰为五斗米,不肯掉舌下七十城。但好觅诗句,自吟自酬赓(gēng,酬答、应和)。”又说:“不惭被宽褐,不羡垂华缨。不问龙虎苦战斗,不管乌兔忙奔倾。向水际独坐、林中独行。”此诗作于至正二十年(1360)高启开始隐居于青丘之后,其时他早年报效国家的理想已经破灭,深刻觉悟到政治斗争的残酷性,诗中“不问龙虎苦战斗”,意谓他对张士诚、朱元璋等群雄纷争已经厌倦。 入明以后,高启也曾对新王朝抱有期待。如他应召赴南京时,写有《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一诗,末几句是:“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歌颂国家的统一,也包蕴着对于统一给人民带来安定富足的期望。但与此同时,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ISO 37301-2021 合规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中文版).pdf
- 电泳涂装生产线安全操作规程2025.docx VIP
- GB-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安全监控技术规范.pdf VIP
- 《大学生就业指导》PPT课件ppt.pptx VIP
- 实施指南《GB_T38447-2020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MEMS结构共振疲劳试验方法》实施指南.docx VIP
- 亲子舞蹈活动方案.pptx
- 北师大版同步练习数学课堂精炼七年级下册.doc VIP
- 预防未成年人保护法课件.pptx VIP
- 芬顿氧化计算,输入参数可自动计算.xlsx VIP
- (完整版)小学一年级汉语拼音练习题(精选8套).pdf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