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济南中考文言文虚词归纳(2019版)
一、而
【速记口诀】 你的修假并因转承递
谐音: 你的休假病因专程递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和、又 。
①任重而道远。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论语》)
②蔚然而深秀(《醉翁亭记》)
③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④舍鱼而取熊掌、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
⑤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⑥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⑦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邹忌讽齐王纳谏》)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醉翁亭记》)
3.表示顺承(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登轼而望之;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②日出而林霏开;水落而石出(《醉翁亭记》)
③困于心,横于虑,而后作(《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④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⑤强饮三大白而别(《湖心亭看雪》) ⑥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十二章》)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
②由是则生而又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鱼我所欲也》)
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④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醉翁亭记》)
⑤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
⑥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⑦足肤龟裂而不知。(《送东阳马生序》)
⑧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5.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朝而往,暮而归;杂然而前陈者(《醉翁亭记》); ②蹴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
③康肃笑而遣之 (《卖油翁》) ④长跪而谢之曰 (《唐雎不辱使命》)
表示因果关系,“因而”。
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溪深而鱼肥。泉香而酒洌。
7.复音虚词:
①“而已”:罢了。例: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而后”:才,方才。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月而后成。
③“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例:今以钟磬臵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④“既而”“俄而”“已而”:不久,一会儿。例:既而风定天清
⑤“而或”:有时。例:而或长烟一空
二、之
【速记口诀】 指代三一动,标的主谓音
(一)代词
1.人称代词,指代前面出现的人、事、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 他(她、它)“他(她、它)们”
①学而时习之(指代学过的知识)。曲肱而枕之(代胳膊,它)(《论语》)
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③因往晓之(代指忧天的杞国人)。《杞人忧天》
④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代水声,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代小石潭,它)而去。(《小石潭记》)
⑤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⑥具答之。(《桃花源记》)
⑦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⑧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
⑨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⑩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2.复指代词 译为“这样的,那样的”
①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复指代词,这、这样)
▲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
(二)动词(主语+之+宾语)译为 “到 ”“去”“往”
①送孟浩然之广陵 ②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③已而之细柳(《周亚夫军细柳》) ④往送之门 (《富贵不能淫》)
分析以上例子,我们知道“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广陵”、“蜀州”、“细柳”、“门”;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1)中的“孟浩然”,其余三句中虽没直接出现人名,但很明显是承前省略了“我”、“文帝”和“母亲”。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三)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 ②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河中石兽》)
③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④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答谢中书书》)
⑤衹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或形容词(如“变诈”、“ 力”、“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