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防汛、防暑安全监理实施细则 北京港通路桥工程监理有限责任公司
PAGE
实用文案
文案大全
黄骅港疏港公路综合枢纽互通工程2017年度防汛、防暑安全监理
实
施
细
则
北京港通路桥工程监理有限责任公司
黄骅港疏港公路综合枢纽互通工程总监办
2017年7月
一、编制目的
防汛、防暑施工安全监理实施细则是实现“主动监理、事前把关”,督促施工方做好现场的防汛、防暑施工的基本工作,杜绝因季节性恶劣气候变化带来现场安全隐患和不测,提高施工现场整体防汛、防暑的能力,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施工现场防汛、防暑施工规范运行。
二、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5、《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11、J1334-2011)
6、《建筑施工现场环境与卫生标准》(JGJ46-2004)
三、工程概况及地理环境特点
1、工程概况
南疏港路二路与东疏港路互通式立交位于沧州黄骅港区东疏港路与南疏港二路交叉处,所处区域多为滩涂,积水较多,南侧为皮带机廊道和化学品输送管道,东侧为邯黄铁路河钢专用线,已修建完成,将要投入运营,西侧为规划中特铁路专用线,设计桥梁跨越现状铁路净高按6.95米控制,跨越规划铁路预留净高为6.55米并预留不小于20cm富余量,桥梁设计布跨按铁路设计的路基宽度6.8米控制。南疏港二路设计速度60km/h,平曲线最小半径2500米,最大纵坡2.5%,东疏港路设计速度60km/h,平面为直线,纵段为平坡,平纵指标均满足互通设置条件。互通立交设计范围为南疏港二路K0+000~K1+700,东疏港路为K0+000~K0+050。
互通立交采用T型互通立交形式,交叉方式采用南疏港二路上跨匝道。
2、技术标准
根据工可报告及初设评审意见,本合同段主线采用如下设计标准:
公路等级:南疏港二路和东疏港路均为一级公路。
设计速度:60km/h。
设计荷载:公路-I级。
设计洪水频率:特大桥1/300,其余桥涵、路基1/100。
路基宽度:
南疏港路二路为采用双向六车道断面,中央分隔带为1.5m,左侧路缘带2×0.5m,行车道为2×(3.5m+2×3.75m),右侧硬路肩为2×2.75m,土路肩为2×0.75m,路基宽度共31.5m;东疏港路为双向六车道断面,中央分隔带为6m,左侧路缘带2×0.5m,行车道为2×(3×3.50m),右侧硬路肩为2×1.00m,土路肩为2×0.75m,路基宽度共31.5m;采用单车道出入口带有超车功能的单向双车道匝道路基宽10.5m,行车道为2×3.5m,硬路肩为2×1.0m,土路肩为2×0.75m;单向双车道匝道(带紧急停车功能)的路基宽度12.5m,行车道宽2×3.5m,左侧硬路肩 1.0m,右侧硬路肩3.0m,土路肩为2×0.75m;
其中南疏港二路行车道宽度与工可略有调整,由工可的3×3.75m调整为3.50+2×3.75m,一方面考虑到原工可设计的中央分隔带宽度1m,扣除C值后,不能满足南疏港二路跨线桥梁的中央护栏设置宽度要求,另外,按《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设计速度60km/h时,行车道宽度为3.50m,由于本项目重车较多,故外侧保留两条3.75m宽度大货车专用行车道,为安全预留了富裕空间。
3、沿线自然地理特征
(一)、地形,地貌
本项目位于河北省沧州市东部,渤海湾西南侧,黄河古道北端,宣惠河与漳卫新河交汇处的大口河外海域。黄骅港海岸是公元1038~1184年期间的古黄河河口冲击扇,黄河改道后由波浪和潮汐动力改造而形成的一个典型潮汐通道体系。本海区为古海河入海泥沙塑造的海岸水浅坡缓,水下岸坡垂向沉积序列自下而上分别为:陆相冲击、海陆交互相沉积和海相沉积。区内地层分布较为稳定,沉积规律比较明显,软土层较厚,地层起伏不大,泥面标高为-3.10~-8.85m,由西南往东北微倾。
(二)区域地质稳定性评价
路线穿越地区地处河北省东南部沧州市东部沿海滩涂,地层以第四系全新统海相沉积(Q4m)及第四系上更新统海陆交互相沉积(Q3m+a1)形成的淤泥质粘土、粉质粘土、粉土及粘土层,场地地层稳定。
工程地质评价
项目所在区不良地质现象为软土及盐泽土。
(四)水文地质评价
1) 项目所在区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分布广布其厚度巨大,含水层颗粒细而层薄,含水层多为粉细砂,地下水的类型主要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含水组包括潜水含水组与承压水含水组两类。
2)项目所在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因为靠近渤海而略具海洋气候特征,季风显著,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夏季潮湿多雨,秋季温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