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五月的鲜花》 李皖 五月的鲜花 ——电影《青春之歌》主题歌 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遮盖着志士的鲜血.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们曾顽强的抗战不歇!如今的东北已沦亡了四年,我们天天在痛苦地熬煎,失掉自由更失掉了饭碗,屈辱地忍受那无情的皮鞭! 敌人的铁蹄已越过了长城,中原大地依然歌舞升平,亲善陆邻呵,卑污的投降,忘掉了国家,更忘掉了我们!再也忍不住这满腔的怨恨,我们期待着这一声怒吼,震天的吼声,惊起这不幸的一群 被压迫者, 一起挥动,拳头! 学习目标 1、了解《五月的鲜花》给作者带来的震撼。 2、把握作者对音乐艺术进行描写和对音乐精神挖掘的角度。 3、品味作者诗意的语言,体会音乐给人带来的力量,感受音乐中的美好家园。 介绍作者 李皖,祖籍安徽,1966年出生于江苏徐州。现任《武汉晨报》常务副总编辑,高级编辑。著名音乐评论家、学者。 李皖初、高中均就读于徐州一中;1985年高考以全市文科状元、全省前十名的优异成绩考取复旦大学新闻系。2003年在英国赫尔大学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1989年起,他历任《长江日报》记者、科教部副主任,《武汉晨报》副总编辑等职。作为第一作者,先后获得全国和省、市级新闻奖项近60个,荣获《长江日报》首届十佳新闻工作者等称号,2000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94起,他开始为《读书》“听者有心”专栏撰写音乐评论;之后又在《南方周末》、《作家》、《羊城晚报》、《新京报》等十余家报刊开辟音乐和文化评论专栏。先后出版了《回到歌唱》、《听者有心》、《倾听就是歌唱》、《李皖的耳朵》、《流行音乐的花朵》、《我听到了幸福》、《民谣流域》、《摇滚:1955-1999》等文集,1998年被评为中国十大新锐作家。曾任第二、三、四届华语音乐传媒大奖赛评委会主席。(《徐州一中》第191期) 整体把握 这是一篇记叙和抒情相结合的随笔,作者用优美的文字细腻地描写了《五月的鲜花》给他童年、少年直至所带来的感受和心理变化,尤其是一首歌对一个人灵魂的唤醒,对一个人音乐人生的激活,在这篇文章中作了深刻的思考和回味。 结构分析 一(1——9)少年的灵魂被音乐唤醒。 二(10——17)对《五月的鲜花》这首歌的详细分析。 三(18——27)对这个将他引入音乐圣殿的老师的追忆, 并为全文作结。 读准字音 竹笋 应和 契机 裹挟 嬗变 绚烂 山麓 寒暄 缅怀 渗透 sǔn hè qì guǒxié shàn xuàn lù xuān miǎn shèn 文本研读 大家预习了以后,一定会发现课文有些地方写得特别的精彩,有些句子富有深意,有些部分写出了作者的深刻感受,有些部分令你特别感动,但可能有些句子你觉得写得很有意蕴但却感觉看不懂。那么,请大家把这些地方一一找出来,谈谈自己的感想,然后我们一起来对这些地方进行分析,进而去把握整篇文章的内容。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发言。 1、第二段景物描写:“竹笋拔节”“到处是阳光”。 点拨:体现了生命的律动,这就是大自然的旋律,其实也就是最美丽的音乐。 2、第二段:“长亭外……”(弘一大师李叔同的《送别》),这里写这首《送别》有什么作用?他是怎样来写的? 点拨:写出了作者对这首音乐的感受,指出了音乐对人生的影响。作者写的时候,把抽象的音乐感受形象化为了具体可感的“白衣裳、蓝裙子、15岁青果子般的少女”,这首歌给作者带来的印象是一种“圣洁”感。 3、第三段:“最主要的是,一个人的灵魂醒了……”,作者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点拨:因为,作者到这时候才第一次意识到了音乐的巨大力量,音乐可以影响到一个人的灵魂。16岁以后的天壤之别就在于作者意识到了音乐的力量。 4、第五、六段:“欣赏力的巨变……灵魂被扯疼了……” 点拨:为下文蓄势,指出了音乐能深深触动自己灵魂是在17岁之后。写出了音乐对自己灵魂的强烈震撼,第六段“这乐声……”一句,作者非常形象地描述了这种震撼。 5、第九——十一段:“灵魂一下子……第一次……”等 点拨:点题,写出《五月的鲜花》给他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感受,一直影响到现在。(朗读这三段) 6、第十三段:音乐是很难描写的,但前人在写音乐方面却留下了许多成功的范例。“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用通感写音乐,“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用比喻写音乐。结合本文第13段,分析作者是怎样写音乐的? 点拨:本文写音乐用了联想,由“五月的鲜花、开满原野”的歌词,联想到少年任意游荡的田野,万木复苏的春天,集体扫墓的薄雾的清晨,云龙山,烈士塔等童年的景象。本文还运用了“通感”的修辞写音乐。如文章由音乐上的舒缓写到视觉上的广阔,用视觉来表现听觉。通过这些手法的运用,使读者更形象地感受到了《五月的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