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6-区域和城市经济发展.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为了公共利益 美国最大的困难在于:它在气质上过于个人主义化,在趣味和爱好上过于资产阶级化,而它却从未完完全全地学会依靠集体解决问题的艺术,或者说,它从未真正地学会欣然接受公众利益至上的主张,以反对个人的利益。 丹尼尔·贝尔,1976,《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蒲隆、任晓晋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 “任何大国的存在,都是因为这个国家的人民愿意通过协调地区间的矛盾来追求全体人民的公共利益,而这个公共利益在更小的国家不能实现。” 陆铭,2013,《空间的力量:地理、政治与城市发展》,格致出版社和上海人民出版社。 谢 谢! * * * * 成本:铁路成本大于海运成本,以笔记本为例:每台笔记本铁路运输成本比海运的高近$60%(从上海到荷兰为例)(一个标准海运集装箱通常可以装4000台笔记本) 时间:海运到欧洲(以荷兰为例)要45天(6~7周),铁路到荷兰需要22天左右(3周左右) 线路:(以我们目前状况,以目的地荷兰为例) 铁路:从中国到欧洲线路大致分两种:成都-乌鲁木齐-西亚-荷兰;上海(昆山、苏州)-郑州-乌鲁木齐-西亚-荷兰 海运:上海(临港)-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地中海-欧洲 ? 结论:运费一定是海运便宜,但时间上铁路比海运节省一半多。 * * * * * * * * 2001 渤海湾 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 2008 Bohai Belt Yangzi River Delta Pearl River Delta FDI 流入指数(07-10) FDI流入指数 Coastal Central West 产业集聚伴随着劳动力流动 渤海湾 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 中国大陆的经济必将继续集聚 胡焕庸线( “爱辉—腾冲一线”):东南侧以43.18%的国土面积,集聚了93.77%的人口和95.70%的GDP(中科院国情小组根据2000年资料统计) 三、中国如何保持持续的增长? 城市化和区域结构调整 作为增长动力 为什么需要一定的增长? 就业、税收(公共服务的提供)、缓解贫困和城乡差距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大)城市的集聚和规模效应 土地利用效率 服务业与内需 到大港口距离与城市增长 地理与土地利用效率 2006年城市数据 差距在3.5亿元, 50%左右 应该走小城镇化战略? 到大城市的距离与增长 内需主导的经济发展 会改变集聚的趋势吗? 内需不等于“内地的需求” 服务业同样需要集聚 生产性服务业靠制造业,消费性服务业跟收入 向东部,向内地区域性的中心城市 地理与服务业 人均GDP 中国城市发展 我们会走不同的路? 密度与工资 规模与工资 教育与工资 教育的增长 教育与人口增长 城市的发展壮大 港口与生产率 国家人口与首位城市人口 lnpopcity=1.7176+0.7601* lnpop12 R-squared = 0.8464 No. of obs =142 国家人口与首位城市人口 (亚洲) lnpopcity=4.0289+0.6327* lnpop12 R-squared =0.7497 No. of obs =37 上海市人口变动 上海非户籍人口增长 三、政策 集聚与平衡矛盾吗? 规模的平衡还是人均的平衡? 欠发达地区经济不发达是原因还是结果? 人口不能自由流动才是城乡和区域间不平衡的根源 国际经验是,人口自由流动的国家,最后可以走向平衡发展 中国如何兼顾平衡与增长? 要让人动起来!! 以要素自由流动为主,财政转移为辅的区域发展战略 让资本与劳动的流向、土地指标的流向一致起来 当前户籍改革的重点放在中小城镇? 中小城市的发展 集聚与平衡矛盾吗? 规模的平衡还是人均的平衡 三个层次的“平衡” 人均GDP(收入) 实际收入(生活成本) 生活质量(环境、社会) 几个讨论 知道什么? 规模的好处:生产率、经济增长、就业、平衡(人均意义上) 限制城市发展的坏处:不快乐、不信任、外来人口的聚居 不知道什么? 规模的坏处:拥挤、污染、犯罪 技术与管理的改进 公共资源的分摊?总量增长 内地如何发展 人口集聚(向沿海, 向区域性的大城市) 承接沿海地区的制造业(中部的机会) 当地拥有独特自然条件的行业。 土地和农业规模化 矿产和自然资源 文化和旅游资源 发展运输成本相对较低的产业 如芯片、软件、呼叫中心 先动优势且内需为主的产业 如内地的航空枢纽,专业化的市场,文化产业(一些地方的影视城) 人力资本投资! 教育(大学,甚至优质的中学) 做不了? 利益的矛盾 城乡间和地区间的利益矛盾 官员晋升? 公共服务? 中国今天最大的问题就是私人(局部)利益已经形成,但公共利益被忽视。 每人(每个地方)为了私利,并不一定达到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 课程名称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 授课

文档评论(0)

___________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