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2
柴 窑 漫 谈
追寻和阐述中国陶瓷史上的千古之迷 明晰解答当前有关柴窑的八个焦点问题
——采访谢振元先生
笔者按:近年得知在历史上消失千年的柴窑瓷器已有发现,杂志上有报导,有一些爱好者也获而藏之。但又闻国内某些专家否认中国历史上曾有柴窑的存在;还有的认为没有柴窑窑址、窑口的对照验证,目前见到的所谓柴窑瓷器,都不能予以确认。笔者带着种种疑问,访问了对柴窑研究颇有见地的谢振元先生。交谈中,方知谢先生并不是文博部门的工作人员,也不是陶瓷专业工作者。他是出于对祖国瓷文化的热爱,也带着对社会的一种责任感去研究、去探索的。
我们交谈许久,他思路清晰,但不囿于习惯思维定式,对有关柴窑的许多问题持有灼见;回答问题条缕分明、层次清楚、逻辑性强;简炼的言词,或时而透彻出理性之光,使人眼亮,或触及世俗坚冰,让人开窍,引发思索,使我们到访者深受启迪。我们觉得有必要将谈话内容整理出来,以便让同好们也能从中受益。我们将谈话记录在顺序上做了些调整,又以问答的形式归纳出八个问题和相应的解答,便形成了这篇访谈录式的文章。经谢先生过目,略做删改,并拟了现在这个题目,同意发表。
读此《漫谈》应把握和思考如下交点内容:唯物与唯心 殿堂与实践 辩证与僵化 局部与整体 真品与仿品 天青与七彩 责任与放任 冒险与尾巴① 汇集与散落
文中的注释是由执笔者后加的。
1、问:谢老师,我们首先问您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就是中国到底有没有柴窑?
答:你这的确是最基本的问题。你们来采访我,说明你们信任我,如果我说“没有”,那你们的采访也就可以结束了,以后也别再为这件事操心了。
但是,我的回答是有,肯定有。这从两方面说。一是历史文献上有记载。如明洪武二十年曹昭撰集的《格古要论》,其中记述“柴窑出北地,世传柴世宗姓时烧造,故谓之柴窑。天青色,滋润细腻,多足粗黄土,近世少见”。又如明宣德三年吕震所撰之《宣德鼎彝谱》,其中有“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的记载,把柴排在第一位。再如,明万历十九年黄一正著之《事物绀珠》一书,对柴窑的评价是“柴窑制精、色异,为诸窑之冠”。到了清代,仍有许多著述中有记载。最值得一提的是,乾隆皇帝有数首咏柴诗,其中有一首是这样写的:“柴窑到自修内司,雨(与)时外间禁用之,即今经六七百岁,酉(有)见一二晨星遗。”②这表明清代乾隆时宫中还有柴窑瓷器收藏。这些古文献中的记述,可使我们做出一个明确的推断:中国历史上曾经有柴窑存在。
二是近年有出土物面世,也有传世品亮相。出土物在少数藏家手里有了(图一);传世品我也在辽西一藏家手中见到了,经主人同意,我还拍下了照片(图二)。
历史文献推断和已见到的实物互相印证,柴窑在历史上的存在这应当是很明确的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还有人不承认柴窑的存在,那只能说是“不知其可”③了。
古诗有云:“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在发掘祖国优秀文化遗产过程中,对有利于民族和社会的历史重要发现、及相继的发掘研究进程中,谁也不会愿意甘为“病树”或成为“沉舟”。
至于有的专家已考证过古文献上有关柴窑的一些记载,但对于实物方面,只考证了景德镇的青白瓷不是柴窑瓷之后,便急于下结论:柴窑是“古玩爱好者杜撰的”④。这种说法有些草率,“白驴非马” ⑤并不能证明马的子虚乌有。他还将这种看法写进正式出版的著述里,全国发行,则属不够慎重。说他草率是因为他操之过急。他是把他向真理逼近的中途当成了终极。如果他能采取多种方法扩大考察范围,更重要的是走出研究室,到藏家那里看过几件真品柴窑实物,有可能不至如此。九炼之铜所铸之钟,发出的声音悦耳;普通泥土草率而成之釜,敲起来不会好听。⑥
我相信:只要对古瓷收藏鉴赏具有一定基础的人,当见到真品柴窑瓷器时,尽管当时可能无法断定是什么年代和什么窑口,也会被那光润细腻的釉面和斑斓绚丽的釉色所触动,促使他去深究,直到弄明白为止。
2、问:您所见到的出土或传世柴窑疑似品,怎么认定那些东西就是千年前的柴窑瓷器呢?那会不会是后朝仿的呢?后朝有没有仿品?
答:对你的这三个问我综合起来回答。你的一些疑问和担心有道理。如果将后来的仿品甚至是臆造品当成真品去研究,不但白费力,还肯定闹出大笑话。个人名誉受损还是小事,误导了别人那就是罪过了。
鉴于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严肃性,我对真伪的分辨是十分用心的,不敢有一点马虎。在接触古瓷这十余年中,我一直在探寻辨别新与老的办法,运用了我的所有知识,并借鉴归纳近、现代一些专家的实践经验,理顺出一个思路,这样,对于数百年、上千年前的东西与近年新仿的东西将其分辨开,我是心中有数的,比较有把握。有了这样的基础我才迈上研究这个台阶的。几年来,在我经眼上手的数百上千件瓷器中,被我框定为可能是柴窑真品的,都是制做精良、釉色光泽匀润,确实达到了为“冠”的档次,且绝大多数是有款的,物经千年的表征都很明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