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县地形地貌气候经济等资料.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3.2项目区自然环境概况 3.2.1地理位置 本项目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境内,长江下游西岸,地处东经118°04`~118°29`,北纬31°22`~32°03`,东与南京、马鞍山、芜湖三大城市隔江相望、北与南京市浦口区一桥相隔、南临芜湖市区、西与含山县接壤、西北与全椒县毗邻。 3.2.2地形地貌 项目所经区域为沿江平原,地势平坦开阔。路线起、终点两段区域为长江及其支流的河漫滩平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南部及沿江一带地势较为平坦,为长江冲积平原,沟河港汊纵横交错,水库、坑塘星罗棋布,房舍,村镇相对密集。沿江地区为平原圩区,圩田最低海拔5.8m。西北部多为波状起伏的丘陵、岗地,最高山地海拔315 m(如方山)。 3.2.3 根据《省道S206和县乌江至沈巷段改建工程水土方案保持报告书》,本项目所处的和县属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足、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无霜期长等特点,适宜农作物生长。项目区年平均气温15.8℃,≥10°积温5021°。极端最高气温40.0℃,极端最低气温-13.2℃。近30年平均降水量1067mm,最大年降水量1990mm(1991 年),10 年一遇最大24h 降水量为194.2mm,近30年平均无霜期259 天,全年日照时数2126h,历年平均≥10℃积温为5200℃,最大冻土深度9cm(1967 年1 月6 日)。该区季风气候明显,冬季以偏北风为主,夏季以偏南风为主,春秋两季多偏东风,年平均风速3.3m/s,最大风速14m/s。年平均蒸发量为1488mm,年内最大蒸发量在7 月份,平均月蒸发量204mm,最小蒸发量1 月份,平均月蒸发量352mm。年平均相对湿度78%。 3.2.4 本工程所在区域主要土壤类型为黄棕壤,质地适中,PH 值一般在5.2~8.0 之间。这些土壤理化性状良好,土体内水、肥、气、热四大肥力要求供贮协调一致,适应性广,适耕期长,缓冲能力大。土壤中等偏上,有机质含量中等偏上,保水、保肥能力强。 地带性植被为北亚热带常绿落叶混交林,原生地带性植被大多被次生林和人工林代替。植被覆盖率30%左右,主要树种有苦槠、甜槠、栎类、枫香、黄莲、黄檀等阔叶树种,次生林和人工林以松、杉类为主。能适应流域内气候、降雨、土质等生态因素,且在市场上有较强竞争力的经济林种有银杏、漆树、油桐、板栗、犁、杏、柿等,用材料有杉木、侧柏、松类、泡桐等。 3.2.5 (1)地表水 区内地表水系发育,河渠纵横,湖泊众多,长江位于本项目的东部,与本项目基本平行,自南西向流向北东。路线所在区域内还有石跋河、双桥河、德胜河、太阳河、姥下河、牛屯河等9条河流,均属长江水系北侧支流。根据和县水利局统计资料,项目区近40年平均径流深度205毫米,平均径流量为5.28亿立方米。项目沿线地区地表水资源丰富,据现场勘察并参考相关工程经验,地表水对混凝土无腐蚀性。 (2)地下水 本路段地表水丰富,地下水位较高。地下水类型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属潜水,含水层主要为第四系冲积层。由于潜水的分布区与补给区的一致性,地下水与地表水的互补关系,本区的地下水除直接受大气降水的入渗补给外,还接受洪水期长江及其支流的补给。沿线地下水位埋深约0.5~3m,水质类型大多数为HCO3-Ca 型水及HCO3-—Ca—Mg型水,矿化度一般小于0.1g/L,地下水对砼无侵蚀性。 3.2.6 本处属于淮阳山字型前弧东翼北东向构造体系,主要构造形态为北东向的长江挤压破碎带。地貌类型以平原为主,兼有台地和低山丘岭,地势总体为南北略高,渐向中部的姑溪河倾斜。东北部和中间有少量低山丘陵:南部大部分为平原,占面积的65%,主要有冲积平原、冲积湖平原和湖积平原等,海拔在10~20 米以下;在北部丘陵、低山区和与平原的过渡带,原系河流和湖泊积阶地,再被抬升并经水切割,形成地势高亢和起伏不平的台地,海拔在25~40m。 该地区属于扬子地层区下扬子分区,项目经过区上部均为第四系全新统(Q4)和上更新统(Q3)地层覆盖,下伏基岩为下第三系古新统望虎墩组(E1W)和始新统舜山集组(E2s)、白垩系上统宣南组(K2xn)以及侏罗系下统磨山组(J1m)。 3.3项目所在地区社会经济状况 根据和县2011年统计公报,2011年,和县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83亿元,比2006年翻一番,年均增长13.2%;财政收入9.3亿元,比2006年翻两番,先后突破7个亿元大关,年均增长31.95%;固定资产投资101.5亿元,年均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5亿元,年均增长17.1%;累计实现外贸进出口6.7亿美元,连续三年位居全省县级第二;农民人均纯收入7890元,比2006年增加4180元;金融机构存款期末余额121亿元,是2006年的2.5倍。

文档评论(0)

mmc56688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