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纠正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PAGE
PAGE 140
目 的
采取措施,以消除不合格或潜在不合格的原因,防止不合格的发生和再发生,以确保和持续改进产品和质量管理体系,使之符合要求。
适用范围
适用于对产品从供应至交付(包括交付后)的整个过程中出现的不合格或潜在不合格(包括产品及其过程本身的不合格或潜在不合格)予以纠正或预防措施的控制。
3 引用文件
3.1 Q/SEP01-2009 《文件记录和控制程序》
3.2 Q/SEP17-2009 《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4 术语和定义
4.1 A类不合格:
包括产品A类不合格、过程A类不合格、A类顾客抱怨。
产品A类不合格——排放等性能指标不符合国家、地方法规要求、发生着火、整机性能严重不合格导致或将导致发动机无法正常使用;发动机及其零部件出现批量质量事故。
过程A类不合格——过程未达到预期或策划的意图,或出现质量事故,涉及多个部门;过程出现局部或局部过程整体出现不合格。
A类顾客抱怨——由于产品质量原因受到顾客投诉(媒体曝光,国家、行业、地方机构检测不合格,顾客集众闹事),出现多起整机及关、重零部件失效的顾客抱怨,由于质量问题出现批量性顾客抱怨。
4.2 B类不合格:
包括产品B 类不合格、过程B类不合格、B类顾客抱怨。
产品B类不合格——发动机及零部件关、重质量特性不符合要求;发动机及其零部件出现小批量质量事故。
过程B类不合格——部门内过程出现未达到预期或策划的意图,或出现质量事故。
B 类顾客抱怨——由于质量问题出现部分顾客抱怨。
4.3 C类不合格:
产品及其零部件、子过程出现个别不合格、出现个别顾客的抱怨。
4.4 纠正措施:为消除不合格的原因,防止不合格的再发生所采取的措施。
4.5 预防措施:为防止潜在不合格或其他不希望的情况的发生所采取的措施。
4.6 防错:使用过程或设计质量控制来防止制造不合格品。
5 职 责
5.1 管理者代表负责纠正预防措施的批准。
5.2 质量部负责监督检查供方纠正措施的有效性;负责监督检查公司相关部门科室车间对生产现场质量问题制定纠正预防措施;负责及时分析处理售后质量问题,组织有关部门科室车间分析售后质量问题的不合格原因,制定纠正措施,并跟踪验证;负责A类不合格的控制管理。
5.3 商务部负责向供方反馈质量问题,要求对方制定纠正或预防措施。
5.3 相关部门负责职责范围内B类不合格的控制管理及预防措施的实施。
5.4 各责任部门负责组织原因分析、制定纠正措施、测量并记录结果。
6 程 序
6.1 不合格品的处置
6.1.1 纠正措施的来源
产品及生产过程的不合格;
质量管理体系所涉及的所有过程本身存在的不合格;
顾客投诉或信息反馈;
内外部审核中发现的不符合项;
管理评审中发现的不符合项。
6.1.2 不合格的评审、纠正措施实施职权
按照Q/SEP17-2009《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对产品及生产过程加工、装配产品进行评审,以及质量管理体系各过程出现的不合格,属于A类不合格的由质量部下达《纠正措施通知单》,对涉及多个部门的由质量部组织进行原因分析,确定纠正措施的方案,并记录纠正措施结果,由总经理(或管理者代表)委派人员进行验证。只涉及单个部门的,质量部确定责任部门,由责任部门组织进行原因分析、制定和实施纠正措施、记录纠正措施结果,由质量部验证纠正措施的落实情况以及效果。
按照Q/SEP17-2009《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对产品及生产过程中加工、装配产品进行评审,以及质量管理体系各过程出现的不合格,属于B类不合格的,对应出现不合格场所的所有者或过程所有者下达《纠正措施通知单》,并组织进行原因分析,制定和实施纠正措施、记录纠正措施结果,验证纠正措施效果,报质量部备案。
对于C类不合格,由对应责任者消除不合格。
内外审核中发现的不合格项、管理评审中发现的不符合项,按相对应的文件执行。
6.1.3 纠正措施实施中的注意事项
6.1.3.1各责任部门对接到的《纠正措施通知单》不得以任何理由推卸,现场问题应立刻到场,并在1~2个工作日内作出回应,对确实不属于本部门责任的,应组织或协调落实。
6.1.3.2 原因分析必须具有针对性。
6.1.3.3 纠正措施必须包括对在库品、在制品的处理、必要时还要考虑售后产品处理,并给出临时性处理方案。
6.1.3.4 纠正措施必须明确责任人及完成的时间。
6.1.3.5 对周期较长的纠正措施,实施时应进行阶段性验证(一般每月一次),根据验证结果调整计划,并报《纠正措施通知单》发出部门,同时通知发出部门也应随时监测实施进度。
6.1.3.6对短期内较难进行纠正效果验证的项目,应验证相应措施的落实情况,必要时考虑进行试验验证。
6.1.3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