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分居走向集居的心路历程.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从分居走向集居的心路历程   一、寄宿制民族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寄宿制民族班的学生主要来自少数民族贫困家庭中的子女,他们大多来自偏僻边远的山区,自然环境恶劣,经济落后,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在学校中,寄宿制民族班也是一个特别的群体。从入学前的分居到入学后的集居,生活环境和文化的巨大反差,民族班学生的心理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亲恋家心理强烈   文化人类学认为,每个人出生后,必然先在家庭及其社区环境习得该族群的传统文化,每个人都属于某种族群的文化,不同民族会有不同的文化土壤,文化之间的差异越大,文化适应的难度也越大。寄宿制民族班学生进入学校后,面对着各种不同的民族、生活、风俗习惯,他们极易产生陌生感、孤独感。此外,寄宿制民族班学生入学前(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生活的时间和空间有很大的自由。进入学校后,面对各种校纪校规,设定的学习、活动、作息时间,他们失去了掌控自己生活的权利,会感到很大的不适和束缚,产生一定程度的压抑感。因而他们常会怀念家乡,思念亲人,盼望亲人的消息。如果这种情况长期没有得到缓解,学生就会逐渐情绪低落,产生抑郁心理,遇到不顺的事情更会情绪波动或自闭,也就没有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原生活习惯及形成此习惯的环境、条件改变而带来不适应   寄宿制民族班学生大多生活在山区或边远的贫困地区。一方面,该地区的社会形态及社会生产力还没有真正革新,仍保持着传统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多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的农牧业经营体制,使许多农牧民把全家大小主要的时间、精力都消耗在了种地和放牧上。这些生活生产方式使少数民族学生从小与自然亲密接触,然而入学之后,寄宿制民族班的学生集居在学校,不仅脱离了以前的生产劳动,而且改变了居住生活环境,要把绝大部分时间、精力投入到学习上,这种转变对寄宿制民族班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另一方面,一些少数民族学生由于长期受农耕、游牧生活习惯的影响,生活没有严格的时间观念,也不注重规划自己的生活。进入学校后,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就会表现较弱,很难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与学校的安排做到一致。因此,在远离自然的环境下,他们表现出很大的压抑感,有限时间内很难适应这种脱离自然的全室居生活。   3.生活条件反差大,呈现多元心理反应   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寄宿制民族班学生居住的地区生产力都比较落后,多为经济基础薄弱的农牧山区、高原区。“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以及经济文化、自然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一般都是比较落后的、闭塞的。从小生活在这样一种环境条件下的少数民族学生,他们的心理发展势必受到极大的限制,因而大都会形成一种近于封闭的心理定势。”[1]带着这样心理定势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到学校后,在全新的环境下,新的先进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及经济条件必然会对他们的心理定势产生极大的冲击,心理逐渐处于不平衡状态。首先,部分学生在家里生活比较艰苦,寄宿制民族班学校的生活易于使他们产生幸福、满足的心理。如果得不到理性的指导,他们内心容易安于现状、自满,从而不思进取,习惯依赖政府的扶持和他人的帮助,逐渐形成享乐、安逸的心理,无心向学。其次,不少少数民族学生有着吃苦、好学等特点,在进入学校生活后,他们在吃、住等条件方面都有很大的改善,拥有了相对舒适的生活学习环境。这在他者的观念中是一个喜讯,但从民族班学生自我的观念这个角度思考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为数却不多。他们在校内的环境与家里的生活条件形成巨大的反差,自己的生活条件与家里的条件形成鲜明对比,这也许会从他们内心到言行流露出一定程度的悲叹心理,难以全心向学。   4.民族惯用语与规范用语使用的矛盾选择   少数民族学生在入学前长期生活在本民族语言环境当中,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点的语言思维习惯,他们进入寄宿制民族班后,普通话是学校的规范用语,成为同学、老师通用的主流语言,语言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给他们在人际交流上带来了困难,在心理上对两种语言的使用存在两难的选择。此外,民族学生传统的语言交际习惯与汉民族学生教师的语言交际习惯大相径庭,也直接影响到民族班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这就会在他们心理上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在课堂、课外活动、日常生活的交流互动中容易缺乏勇气和信心,造成一种内在的心理障碍,从而也左右着少数民族学生在校时对语言的选择及使用。   5.多元文化下的复杂心理   寄宿制民族班学生大多来自贫困边远的山区,从小生活在自己本民族的群体圈中,对其他民族的文化了解较少,一般对自己本民族的文化极其尊崇,维护荣誉和社会地位的这种自我意识倾向也极强。寄宿制民族班处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下,初入学的民族班学生容易引发复杂的心理反应:在与具有一定强势的民族群体交流时,倾向多元文化主义者的观念,认为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